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门传统的当代诠释 无锡灵山禅修中心设计

佛门传统的当代诠释 无锡灵山禅修中心设计

62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禅修中心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灵山佛教文化景区,定位为以禅修体验为核心的主题式酒店,其主要功能是为有禅修需求的特定人群提供短期封闭式集体禅定、清修并体验佛门生活的场所,以净化内心的烦恼,体悟生命中清凉、自在、安详的本来面目。

1 从基地条件到总平面布局建设用地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区西半山东麓,南北约440m,东西约140m,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级状跌落,高差约18m,场地南段较平坦。

主入口布置在基地南侧,标准客房区相对集中地布置在场地南部,空间上强调曲折幽深、含藏无尽的“奥如”境界。

核心服务区和私密性较高的二期别墅区被布置在基地西北部地势高敞处,外部空间布局相对疏朗,空间上突出廓然万象、豁然开朗的“旷如”境界。

核心服务区将标准客房区和别墅区组织在一起,既集中又分散的布局便于管理、节约能源、降低造价,给分期建设提供了方便,同时又充分保证各自不同的私密性要求;在外部空间节奏上也达到了“先抑后扬”、“奥旷兼用”的禅佛境界。

1)2 从禅修行为到空间秩序功能的潜在结构往往决定了空间的内在秩序,建筑通过空间关系的组织来处理其所容纳的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

禅修中心潜在的行为关系是怎样呢?通过研究传统寺庙建筑、考察当代禅修研习场所、并与禅修礼佛人士沟通,我们了解到:禅宗把“心”作为生命力量的源泉,认识自己心的状态和内心的问题佛门传统的当代诠释—无锡灵山禅修中心设计王迪 张昕楠是修行的下手处。

而认识自己内心和生命的前提是首先要放下“我执”。

当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涂尔干认为,宗教仪式的功能比宗教的信仰更为根本,在宗教的仪式中,个人可以重新温习他对于社区的关心,提醒他们对于氏族的依赖,宴会、庆典使社会、社区居于突出的位置,个人以及私人事务退而居于其次。

[1]据此明确了禅修中心的基本行为特点是“放下自我,回归生命”,亦即禅修学员通过融入佛教社团的群体性仪式和与他人共享的亲密交流,获得融入团体的归属感,从而放下私人事务和个人烦扰;由此以平静的心态面对自然、聆听内心、实践个人清修,重新获得心灵的生命力。

以上行为特点生成空间秩序,通过公共仪式空间与个人清修空间的层级组织和相互对比,强调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逐级递进的秩序,激发“放下自我,回归生命”的禅修实践方式。

南端“知客轩”(入口门厅)、北端以“色空一如塔”为枢纽的核心服务区(包括“竹垆山房”茶室、“色空一如塔”公共门厅、斋堂、禅堂、以及厨房、自助洗衣房等服务性空间)为“两点”。

围绕中心庭院将“两点”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导向各个客房组团的东西两翼廊道空间为“两线”。

“两线”设计将单纯的交通空间拓展为公共交流空间,激发禅修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出 “佛教社团”所特有的场所感。

由南至北将“东线”组织成为通往“色空一如塔”的仪式性前导序列,在序列尽端高潮处将斋堂、禅堂这两个主要的集体仪式空间围绕“色空一如塔”布置,强化吃斋过堂、坐禅抄经前绕塔经行的宗教仪式性。

客房组织以多单元组团形式塑造学员间的“社团”氛围,增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感,以强化身入佛门、融入群体的效果。

如果说公共空间的设置和组织强化了禅修中心的场所感和仪式性,使修习人士放下“我执”,融入“佛门”,客房内则提供了观照自我、面向自然和生命的私密空间。

考虑到佛教禅修的独特性,设置了3种类型的客房—单床间、双床标准间、套间,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人士的住宿需求。

其中单床间采用“方丈”的正方形平面格局,并采用2米见方的禅、卧兼顾的床塌形式。

内部陈设以简洁、古朴为主调,去除多余陈设和装饰。

在设计中着重强调私人空间的领域感、视线上的纯净以及洞穴般低矮、小巧的尺度,从而给个人清修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视线处理上,东、西两侧客房面对远山借景,并结合内院树、石等景观,获得近—中—远多层次的组景效果;内部客房则以小院为中心组织成簇,面对庭院内部的古树、枯山水以及一方天空,使“放下自我”的修习人士可以面对自然、体味生命、聆听内心,体现出佛教“寓物山恒在,恬心水任流”的“即景证心”的观照方式。

3 从传统禅佛意匠到公共空间营造禅修中心整体定位为“竹林精舍”,这一名称源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同时也来自基地的历史文脉—历史上该处曾密植竹林,故而东侧道路取名“古竹路”。

因此,“竹”一方面作为景观设计的主导元素,另一方面在建筑室内外装饰中,以竹子配以无锡当地的粉墙黛瓦、板岩墙裙,来作为建筑用材的主基调,体现“竹”在佛教中特有的简素朴野之美。

公共空间的形态和意境结合禅佛意匠和审美意象,以求体现建筑的佛教特色。

3.1 知客轩(入口门厅)由“灵山胜境”东大门进入景区,绕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掩映在毛竹之中低矮的木制入口就是“知客轩”。

“知客轩”为双坡顶玻璃屋面,内外分别安装木制格栅,阳光照入时狭长、班驳的影子使人体味到如置身树林竹海之间的朴淡自然。

“知客轩”北侧原本设计为一方浅池,取名“澄心池”,将周围粉墙梵塔和天光山色倒映在水中,池边白色睡莲静静开合,点化出清净安详的佛性,涤除世俗凡务的烦扰,达到“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2)的境界。

但施工过程中业主顾虑水池夏季易滋生蚊虫,将水院改为类似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以白沙代替水池,且将池边“水月圆明”、“般若虚舟”小品进行简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设计中试图通过水中塔的倒影体现出的彼岸距离感以及和寂空灵的佛教意境,成为缺憾。

3.2 云水廊自“知客轩”进入,右手为围绕“澄心池”的“云水廊”,直通“色空一如塔”。

所谓“云水廊”,言其如行云流水,过而不留。

通过走道加宽、地面下沉、顶面变化、花窗隔墙划分、布置凹入式壁龛休息区与小型茶室等方式,将交通空间拓展分隔,划分为公共、私密程度不同的若干交流空间。

水月圆明、般若虚舟是布置在云水廊上的两组小品,体现“江清澄定体,古月照禅心”3)的境界和佛教“随缘任运”、“纵横无碍”、“适性为修”的禅性精神。

3.3 色空一如塔塔在传统寺庙中是佛祖和佛法的象征,是整个寺庙中的精神核心。

禅修中心设计中“色空一如塔”从功能上是标准客房区、别墅区以及核心服务区的交通枢纽,形式上则是整个组群的视觉中心。

为体现佛教“诸法性空”的认识论核心,设计时塔身内层采用竹木“编织”过滤光线,外层以玻璃作为主要材质,采用高透浮法玻璃和光栅玻璃相结合,利用光栅玻璃将自然光线分解为七彩光线的衍射原理4),赋予塔身内部在绚烂与空灵之间步移景异的神奇景观,从而直观地体现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佛教“性空”观。

佛塔的原始雏形—印度窣堵坡源于古印度的菩提树崇拜:由于佛教最初不立偶像,在释迦牟尼寂灭之初,信众将佛陀曾经在其下冥想参悟并最后得道的菩提树作为佛陀的象征进行崇拜,并围以石栏、石屋,最终菩提树仅在石屋顶端露出树冠一角,并演化为后世佛塔的塔刹以及塔身内部的塔心柱。

绕树崇拜的礼仪也逐渐演变为佛教徒的绕塔仪式。

[2]因此,虽然佛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衍生出各异的形式和传统,但上部树状塔刹一直是其共有的特征。

为了还原佛塔“以树代佛”这一本初信仰,在玻璃塔中心竖起通高的原木塔心柱,贯通斋堂、禅堂并直冲塔顶,成为这两个仪式性空间的核心。

遗憾的是,业主由于造价等原因考虑,玻璃塔身至今仍未完成,而是暂时以瓦楞板覆盖;在施工过程中又以竹筒吊灯替代了原木塔心柱,视觉效果虽也不错,但缺少了原设计中所追求的对佛塔原型的诠释,在旨趣和力度上背离了原初的理念。

3.4 禅堂禅堂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公共空间,围绕代表佛陀的原木塔心柱布置,并朝向西侧88m高露天释迦牟尼大佛开窗。

内部空间可根据功能灵活调整,从而适应抄经、讲经、瑜伽等一系列体验佛门集体生活的禅修活动。

3.5 斋堂佛门用餐被称作“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它通过特殊的集体仪式、礼节和对身心、观想的要求,将进餐变成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位于禅堂下部的斋堂,采用佛教过堂的形式提供餐饮服务,围绕佛塔布置。

学员在每日就餐前,都会绕塔 “经行”一周,强化“过堂”的宗教仪式性。

3.6 竹垆山房该处将客房区东西两翼衔接,并通往核心服务区,借鉴无锡惠山寺听松庵“竹垆山房”景致,体现出“禅茶一味”的文化精神。

但施工过程中外部装饰的垂直竹木百叶被省去,而大部分粉墙下部设计的青灰色调板岩墙裙也被略掉,这些饰面虽比例不大,但缺之就像打了粉底的美女脸上忘记描画眉目口唇,整体色调缺少对比和层次。

4 结语佛教禅修对于解决现代社会普遍的心灵问题、弥补传统医学和心理学的不足,有着巨大而积极的现实作用。

江苏省无锡灵山禅修中心设计结合地方材料和基地特点,力图通过空间秩序的经营和意境的塑造,用当代建筑语言对中国佛教的文化传统和生命理念进行诠释。

虽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种种缺憾,但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1]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图示及历史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91-194.注释1)“奥(幽深)旷(开阔)兼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禅性景点的常用手法,即让游者于“奥”中忽得“旷”而豁然开朗,从而获得“柳暗花明”的“迷中得悟”的心理感受。

参赵晓峰.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 天津大学,2003.2) (唐)白居易《秋池》3) (清)乾隆《御制诗初集·初晴晚照》4) 光栅玻璃是以玻璃为基材,用特种材料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在玻璃表面构成全息光栅或其他几何光栅。

在光源的照射下,可以产生物理衍射的七彩光。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收稿日期:2011-11-0963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12建筑学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