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药物的分类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3. 民族药: 藏药,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第一个问题是有关的概念中药它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
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它是随着西药传入中国以后,为了和西药相区别,所以我们把它叫中药。
那么它具有一下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中药的产地上来说,绝大多数的中药都是产自中国;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药的认识和使用,它必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运用形式。
第三点是中药它充分的反应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方面的多种特点。
第一个是秦汉时期的代表作,秦汉时期的代表作,书名叫神农本草经。
我们简称本经,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或者说最早的药学专著,这本书的作者并非出自一神医之手,尽管书名叫神农,实际上它是一个讲座,就像皇帝内经似的,并不是皇帝自己做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若干个医家陆陆续续编写而成的,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有关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是有争议的,那么不管怎么争议,一般人认为它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这本书收载的药物数一共是365种药,古人讲一年有365天,这个药物就有365种,那么这种书的这个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除了刚才讲的,药物数目之外,它有六个起点,第一个它的序言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性五味有毒无毒使用方法剂型选择等等,而且按照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延年和驱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一共是三品,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品分类法。
第二呢,每一味中药下它都记载了性味生长环境等还有一些别名产地什么的。
系统的总结了汉秦的药材。
对于后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后世的本草著作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可以说奠定了医药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书名叫本草经集注,作者是梁代陶弘景,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具体年代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根据他的生和死的年代(公元452~536年)来推断,他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那么这本书一共收载的药物数是730种,它是以《本草经集注》的365种为基础,同时再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习惯用的365种药物,一共是730种,那么它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有一下这么:第一点是序言方面它首先回顾了本草学的发展概况,然后对本经的序言条文逐一的进行了注释发挥,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第二点他针对当时的药材这个伪劣品比较多的状况,他补充了大量的这个采收,鉴别炮制等等理论和操作,第三点增加了诸病通用药,比如说治疗感冒什么药,治疗咳嗽什么药,都给列出来,这是他首先创造的,另外增加了解百毒的药。
大大的药学总论的内容,第四点,除了按照三品分类法之外,他首创了按照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分为七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等加以分类等,第五点为了便于保存文献资料的原话,小字作注的方式,最先对本经进行注释的本草著作,第六点,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知识,反应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学术成就。
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定。
第三个是隋唐时期的代表作,书名叫做新本草,也叫唐本草,可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或者说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步药典。
他比国外纽伦堡药典还早800多年,这本书的作者他是李勣等人编写的,他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皇帝下了圣旨。
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是公元659年,收载药物的数目是844种,他的主要的内容和学术价值是:第一点增加了药物图谱而且附以文字书写,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比如说人参画的什么什么样。
比之前又前进了一步,第二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应了唐代的药学的学术成就,而且对中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公元730多年传到日本。
第四个是宋金元时期的代表作,宋代包括金元时期的代表作,书名叫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本书的作者叫蜀医唐慎微,他的成书年代是公元1082到1083年,载药数目1500多种,学术价值在每味药的后面都列入了大量的方剂,比如人参之后陪什么吃等等,宋代前的已经都没有了,不但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很大的文献价值,后代的这些书都是以他为主,进行改进的。
第五个是明代的代表作,《本草纲目》,李时珍,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一些,成书年代最初1578年,经过三次修改1592年最后定稿。
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儿子对皇帝说使用的好,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于此书载药1892种,新增加374种。
52卷,大约200万字,1100多幅图,而且附方11000多个。
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主要的成就和贡献,集我国16世纪前药学成就的大臣,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不但是药学方面的大成,并且在语言文字,历史等,植物动物矿物,都有突出的成就,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16世纪末传到海外,这部书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不但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并且是地理、天文、冶金等博物方面的书。
第六个是清代的代表作,书名是《本草纲目拾遗》,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增药716种。
赵说本草纲目很伟大,但是也有不足,所以叫拾遗。
他加以了补充,错误的加以纠正。
在唐代的时候有个本草拾遗,陈藏器,他是补充新修本草的内容,不要混淆。
成就1补充了大量的疗效确切药物,同时还收载了一些外来药,极大的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对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三点保存了大量已经上市的药物,民药物,所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明代和当代的大家自学。
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四性)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3.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辛:发散、行气、行血。
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
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酸: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苦:燥湿、泻降。
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咸:软坚、泻下。
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则作用也不相同。
如麻黄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发汗解表作用。
麻黄性温,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用于风热表证。
4.中药的升降沉浮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又将药物分为升降沉浮。
升是升提,降是下降,浮有上行发散之意,沉有下行泻利之意。
升浮的中药(属阳)具有发汗,升阳,散寒,催吐等作用。
用于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降的疾病的治疗。
如黄芪,升麻能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下陷疾病;麻黄,桂枝能治疗风寒表证。
沉降的中药(属阴)具有降逆,清热,泻下收敛等作用。
用于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疾病。
如石决明,牡蛎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
大黄,芒硝能治疗肠燥便秘等疾病。
药性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地轻重有一定关系。
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大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大多沉降。
花,叶等质轻药物大多升浮;种籽和矿物等质重中药大多沉降。
药性的升降沉浮还与配伍或炮制有关。
升浮药在众多沉降药中便随之下降;沉降药在众多升浮药中便随之上升。
有些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5. 中药的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
如寒性药物都有清热作用,但有的偏清肺热,有的偏清心热,有的偏清肝热,有的则偏清胃热。
再如同为补药,也有补心,补肺,补脾,补肾之区别。
6. 中药的炮制对原药材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称炮制。
经加工炮制的中药称中药饮片。
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等含有强烈刺激性物质,浸泡之后,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
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痛等。
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士的宁(疗效好)和马钱子碱(毒性强)。
炮制方法:沙烫或油炙炮制温度:200~260℃分解温度:马钱子碱 178℃士的宁 286~288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等症。
主要含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等。
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0.2mg就可造成中毒,其半数致死量为3~4mg。
经炮制后,少部分二萜双脂类生物碱随水流失,大部分则转变成毒性大大降低的二萜单酯型生物碱。
二萜单酯型生物碱的毒性只有二萜双酯型生物碱的1/2000。
2、转变药物的功能如麻黄为辛温解表药,主要含有两类成分,挥发油和生物碱。
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辛温解表,治疗感冒等症。
后者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管炎等。
麻黄蜜炙后挥发油降低1/2,而生物碱含量基本不降,使其辛散作用降低,治咳平喘作用增强。
3、增强疗效如款冬花枇耙叶经蜜炙后,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元胡中的主要止痛成分是生物碱。
未炮制的元胡用水提取,其生物碱的提取率为25%。
而用醋炙后,元胡用水提取,其生物碱的提取率为49.3%(形成了有机酸盐,增加了水溶性)。
白芥子具有温胃散寒,助消化,温肺化痰等作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如黄柏为清下焦湿热药,酒炙後借酒力上行,清上焦之热。
5、易于粉碎,适应调剂或制剂的需要如龙骨,石决明炮制后质地酥松,易于粉碎,并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6、保证药物的净度7、有利于药物的储藏,保存,且有矫味,便于服用的作用如紫河车、蛇类、动物类含有三甲胺等腥味成分,酒炙后可除去这些腥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