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浅谈教师的知识影响力(外文):院(系):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9月1日目录1.引言 (1)2.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主要构成 (1)3.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地位和现状分析 (2)4.提高教师的知识影响力的方法 (3)5.结束语 (4)参考文献 (5)浅谈教师的知识影响力摘要:教师是指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的影响力,尤其是知识方面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是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构成要素、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地位和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影响力。
关键词:教师;知识;影响力1.引言教师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经验丰富的典范,起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与活动中,调控与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力量,教师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力量,其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大小、知识才能的多少与教学艺术的高低。
[1] 教师影响力主要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方面构成。
权利性影响力是由教师本身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教师代表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和领导,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教师的品德、知识才能、情感、性格等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
知识作为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依靠教师的专长和品德等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从而使学生从心底乐于服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影响力。
2.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主要构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定位和规范,也强调了知识对一个教师的必要性。
教师通常拥有三方面的知识,一是教学过程的知识,二是学校教育过程的知识,三是特定内容的知识。
教师在整合三类知识中确定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中的领导和控制地位。
2.1教学过程的知识,即“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指学科课程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
“课程”这一词汇起源于我国唐宋时期,人们通常用此来涵盖各种最有传递价值的知识内容。
古时我国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世纪欧洲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这就是在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即教学过程的知识。
在整个可能获得的知识领域中,只有有限的部分被视为值得传递的教育知识,并进入学校课程领域。
2.2学校教育过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下的非正是教育影响。
像这种校园文化一般被称为“隐蔽课程”,作为学校有意倡导的教育氛围,它往往是在有意设计、精心策划甚至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是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其主体可分为教师、学生、职业的文化,而其中师生文化更为重要和明显。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成于学生文化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有意识安排的成人文化之间。
[3]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学校文化不再是清一色的具有正向教育影响力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向度的文化集合体。
2.3特定内容的知识,即“生活经验”、“心里素质”等学生通过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与家长、教师、同学等)而转化的“日常生活经验”。
经验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其最高形式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
正因如此。
杜维才强调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意味着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适应社会参与生活的经验。
日常经验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不亚于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
生活经验涉及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即使我们按照内容来划分,生活经验中也包含了各种成分,如科学、自然、地理、性知识、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流行的知识类别。
教师就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来源,学生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都来自“言传身教”,这就是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师作为创造、传播和应用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区别于其他文化传播工作者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掌握了一门专业,传授课程知识,还要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等体验传递给学生,并受国家社会的直接而明确无误的委托,向年轻人传播文化,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并由此建构集体世界观,教师成为唯一有这个象征和制度权力的人。
3.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地位和现状分析3.1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重要地位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权威是绝对的,而教师权威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权威。
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人们的共识,传统的教师权威也逐渐延伸到教师影响力的领域。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重要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慢慢地征服学生。
学生往往可以容忍教师的苛刻,但不能原谅教师的无知。
作为教师,应该是教育的“杂家”。
不仅要懂得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古今中外,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把抽象的理论课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这是学生会被你横溢的才华、渊博的知识所征服,从而从心理上、情绪上乐意接受,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爱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总之,高深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讲学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丰富的学识本身能够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感,从而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影响力。
3.2我国教师影响力现状及原因分析现实生活中,同样是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有的教师能够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而有的老师却始终威信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
教师影响力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客观方面有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校长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等,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主观方面包括渊博的知识学问、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生活作风、习惯仪表等,这些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才是影响教师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中丰富的学识更是重中之重。
一个教师的影响力形成之后,不是一尘不变的,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造成如今教师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3.2.1教师兼职由于教师基本工资有限,很难满足其物质生活需求,于是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课余时间在外进行各种兼职,而在教育教学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却远远不足。
3.2.2教师习惯化教师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下尝试单一不变的教育教学活动,墨守陈规,知识老化,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增长和道德成长需要。
3.2.3教师与日剧增的职业倦怠我国现今依然采用传统权威式教育模式,不再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言行举止,松散随意,不安心本职工作,意识不到自己对学生的责任和教师影响力的作用。
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怀疑、否定甚至抵触的情绪倾向,从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道德信息也持同样的态度。
3.2.4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学生可以从网络、各种媒体、其他教育机构、实践活动等渠道获得的大量知识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网络发展和社会变化加剧了教师在知识权威上的不利地位。
3.2.5学生自我意识高涨现在学生们都要求个性和自由,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概念增强,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不再对教师惟命是从,不在盲从于教师、做教师的附属品,敢于怀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自身对教师影响力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反作用于教师。
4.提高教师的知识影响力的方法4.1始终坚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当今的素质教育时代性很强这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着眼未来,不断学习,不断革新发展,与时俱进,始终坚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教师头脑中应当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来进行补充,有一条永不枯竭的知识和信息长河,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自己,不断接纳和吸收新知识,以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4.2提高科研能力,增加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经验型结构。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熟悉和研究教材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积累教学经验,研究历年升学考试内容及动向等,主要精力放在既定的封闭的学科教学内容上面。
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既不利于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完善,也制约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研究,走教学研相辅相长之路,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己积极而健康的思想与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4.3改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的教育者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都是分科进行。
就高中而言,大方面有文理科之分,小方面有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之分,这使得教师的角色比较固定、单一,他们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一般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研究性学生课程的需要。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的转变。
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心理知识。
教师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工作者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能设身处地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以学生的目光来考察自己的言行,这样调查自己,能以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因此,教师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该继续学习,完善自己、拓宽知识面,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真才实学的人,成为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学专家。
5. 结束语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本身就是一步教育学生的鲜活教材,教师的魅力在与睿智。
教师的文化形象始终是教师形象的核心,所谓“学高为范”,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与促进者。
参考文献[1] 麦宏元.《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J].科教导刊, 2011年5月上.[2] 郑新蓉.《教师的阶层身份、社会功能与专业化》[J].教育学报, 2005第6期.[3] 华勒.《教育社会学》.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