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三个矛盾
2007 年第
10 期
安徽文学
63
一部现代文学史, 就是一个抛弃传统, 走向现代的历 史, 现代文学家们, 也就自觉不自觉的呈现出现代性来, 其 中最具有现代性的是鲁迅和张爱玲, 但同时最矛盾的也是 这两个人, 在他们身上, 体现出常态的变异。
性, 应该是不彻底的现代性, 这一不彻底, 在同时代甚至包 括当代作家身上, 都或多或少的体现。 鲁迅之所以这么做, 一是出于根源, 二是出于无奈。 他生自农村, 农村的生活经历, 深深的印在心中, 无论何时
文 艺 理 论
浅谈鲁迅的三个矛盾
◎单 涛
(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教务处 山东・日照 276826)
摘 要 通过解读鲁迅作品,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身上存在的三个矛盾, 即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化的矛盾、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以便更好的认识鲁迅先生的思想。 关键词 鲁迅 作品 矛盾
这样, 能典型的反映出国民性 鲁迅的小说、 散文, 多与中国农村有关,狂人日记》 如选择写更为落后的农村, 《 、 《孔乙己》 阿 Q 正传》 《故乡》 、 《 和 等众多小说, 无一不是描 写农村风物, 特别是 《故乡》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 画卷, 虽然风景美丽, 但是反映出的问题却让人深思, 正如 先生所讲:我想: “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本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 路。到底这条路是什么, ” 具体往哪一个方向走, 我想, 先生 也不知道, 正是这不知道的痛苦让他一直思考下去。 看鲁 迅的文章, 能欣赏到风景的美, 更多地是能看到隐在美下 面的痛。这些问题, 只有用现代性的思维来思考, 才能这 样清晰的剥离出来。 然而现代文明的代表是商业文明, 也 就是城市文明, 所以, 用现代性的思维来思考商业文明下 的社会问题, 用现代性的文学来描写现代化的城市, 才就 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鲁迅的现代性, 是有乡土气息的现代 的落后, 找出落后的根源来。我认为, 先生的这种自觉或 不自觉的选择, 实出无奈, 正是这一选择, 又佐证了以上观 点。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反对传统文化, 认为传统的文 化是吃人的, 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西方文明的吸收 过程中, 鲁迅完成了对自己的塑造。鲁迅是继严复之后 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大师, 他的一切立场观点都是 在比较中形成的, 但他的文化比较中没有运用文化相对 论为本土文化辩护的影子。 鲁迅从不隐瞒自己认为西方 文化胜过中国文化的观点, 总是大力张扬西方文化而批 判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 《随感录四十》 他说: 中, “与 其崇拜孔丘、 关羽, 还不如崇拜达尔文、 易卜生; 与其牺牲
因而他在写文章, 特别是在写小说、 散文的 体现在鲁迅身上的, 是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都不会消磨掉,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一、 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鲁迅是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现代作家, 和众多的现代 文学家一样, 鲁迅有着留学的经历, 这使他很容易受到西 方思想的浸染, 这一点, 为鲁迅的现代性提供了最强的力 量来源。然而, 他所在的国家是日本, 当时的日本也是处 在变革中的, 是一个由有着很强的封建习气与现代气息混 合而成的国家。 日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在矛盾, 影响 了鲁迅的思想塑造, 造就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中出现了很大 的矛盾。 时候, 自然的就会想起小时的生活, 自然就会想起农村的 人与事来, 其实, 这也见怪不怪, 他同时代的很多作家, 都 把笔触伸到农村的生活中去, 鲁迅改变不了自己的根源, 因而, 在写作上, 也不会像张爱玲、 张恨水那样创作出反映 城市生活的作品来。 第二个原因, 就是无奈。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 到现 在, 基本上还是这样, 鲁迅的时代, 更不必说了, 因而那个 时候的人, 骨子里有着落后的农业文化思想, 城市与农村 的区别, 只是在形式上。在内核上, 都摆脱不了农业文明 的影子, 也就摆脱不了落后的影子, 如果选择写城市, 还不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胡风晚年作品选.漓江出版社.1987. [3]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立异。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 鲁迅受影响深的是儒 家哲学, 而西方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 也就是讲 究道德文化, 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 另外 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强调的是义。当然现在有些变 化, 现在有的主 张义利兼顾。再加上我们的哲学思想强 调综合, 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 就分别形成了侧 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鲁迅的思维方式带有明 显的东方色彩, 钱理群的 《心灵的探寻》 在思维篇中从 , “于 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无所希望 、 “ 、 “ 中得救” 等方面分析了鲁迅的辩证思维特征; 又透视了鲁 迅:多疑” 尖刻” “ “ 、 中的现代智慧。这些表现了鲁迅思维 方式的直观和体悟的特点。 太依赖于悟性思维, 不能上升 到抽象思维上, 所以不能超拔出来, 陷于一 种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纠缠里, 人人不能自顾, 身处敌人和论敌的围剿里, 所处的环境特别恶劣, 不仅是内忧外患, 尤其是启蒙所遇 到的强大阻力。他的矫枉过正其实也是被腐朽的政治势 力和孔教喧嚣逼出来的。 总之, 凡是伟大的人物, 其思想矛盾性就愈大, 正是这 些矛盾, 才促其伟大, 我们更应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独立的 思维品格, 坚持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在不断的研究过 程中, 创造出有新时代特色的作品来。
62
2007 年第
10 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于瘟将军五道神, 还不如牺牲于 Apollo。 这些话往往被 ” 看作是偏激的, 但它是鲁迅在五四时期所作的毫不犹豫 的文化选择。 与此同时, 鲁迅又是一个受过很深的旧学教育的人, 他有道家的清静孤傲, 又有儒家的兼善天下的思想, 他在 努力的摆脱传统, 但又不得不借助于传统, 鲁迅和那个时 代一样, 在有些事情上, 是很偏激的, 五四运动的批判精神 固然值得学习, 但更应值得我们深思, 那个时代, 是不冷静 的时代,五四运动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的同 时, 也代表着文化断层, 鲁迅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小说 《故事新编》 全写中国旧有之事, , 借旧瓶装新药, 给人耳目 一新之感, 也让人觉出鲁迅先生的辛辣, 它给人带来的艺 然而却拿不出更好的方法;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之 一, 鲁迅只留给人们一长串的思考, 作为一个社会的医生, 他也没有拿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来。 鲁迅的思维方式的缺陷, 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缺陷, 这种思维太过直观注重体悟, 不像西方纠缠于人 与自然和社会的抽象思辨, 老庄和海德格尔就是两种思维 方式。 西方智慧重视 “与自然斗” 东方智慧重视 , “与人斗” .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 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 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 反省、 体验与觉悟, 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 抽象 性、 概括性,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重视 个体性。中国人是在哲学上强调 “天人合一” 和为贵”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震撼, 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生的效果, “求同存异” 或者 然 , “求大同存小异” 而西方人比较主张标 , 而鲁迅先生在 1925 年对 《京报副刊》 征求青年必读书目时 做的答复: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 多看 外国书” 因为 , “我看中国书时, 总觉得就沉下去, 与实人生 离开, 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 往往就与人生接 触, 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 也多是僵尸的 乐观, 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 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 厌世。鲁迅身上流着传统的血, ” 却要极力的劝人们不要这 血, 这一矛盾正是那一时代矛盾的深刻体现。 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话语的确并不源于中国文化传统, 而是源于西方现 代思想资源。 鲁迅不会全盘吸收西方的文化, 但他不能拒 绝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能给社会带来实际进步的文化, 因 而, 在那个时代, 他选择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时代, 都属于他那个时代, 鲁迅也不例外, 他的对那 个时代的贡献是伟大的, 并不代表对后续的时代没有负面 效应。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出不了有份量的作品,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独立思考之精神, 二是受到的传统 文化教育太少, 致使话语缺失。 这一点, 和鲁迅以及众多的 现代作家思想家们的提倡不无关系。当然, 这个问题不会 在鲁迅身上出现, 是因为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上面吸 足了养分。 三、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东西重感 性, 西文重理性, 虽然东方的哲学也能切入问题的实质, 然 而在科学求证方面, 要弱于西方, 鲁迅的思维方式虽然有 理性的光芒, 但更多的还是感性, 作为一名怀抱医治世疾 梦想的用笔来工作的医生, 他能诊断出各种各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