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欣赏论文
班级:09机电1班
姓名:李昊天
学号:095301119
中国音乐欣赏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
一、音乐欣赏的素养
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
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
音乐欣赏是人的一种审美心理活。
音乐通过旋律来表情达意,能直接受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净化情绪,纯化感情。
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感陶冶的功能。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指出:音乐“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人们的情绪会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
音乐的情感陶冶功能是巨大的。
从心理学来讲,音乐主要是通过宣泄和补偿达到对人们情感陶冶的目的。
在音乐中,也会感到“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
正是这种宣泄和补偿,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的不完美,提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在音乐世界里,人们摆脱了自身的渺小和平庸,心灵变得光明澄澈,纯净美好,且想像力也成为人们感官的无限延伸,体验到心灵自由的全部快慰。
音乐之声,包含了人类高度的灵巧和智慧。
在悦耳怡情的音乐中,人们身心得到放松、平衡,达到和谐安适的境界,也促进健康。
优美的音乐能怡情悦性,音乐所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融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于一体,是使人获得健康、健美的最佳手段。
在现代化社会里,音乐成了调剂现代生活紧张节奏、消除身心疲劳、获得身心满足和心灵释放的极佳方式。
三、音乐与乐器
音乐的发展使它越来越离不开乐器的发展,要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乐器的全面的了解。
在音乐这个庞大的家族里,乐器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张显着包罗万象的王者风范。
中国传统乐器中最早
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接着的埙的发展以及管、萧、笙的发展,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
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
中国如此,西方更是如是。
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以其浪漫的声音张显着西方浪漫音乐风格。
无论是埙、琴、古筝或是萧,它们所表现的是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东方的神秘,而西方的钢琴、提琴等所散发出来的是无限的浪漫和遐想。
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
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
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
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
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
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四、对中国民歌的认识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五、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二胡更受广大人们的喜欢,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都是很出名的音乐。
六、欣赏《二泉映月》有感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
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
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泉凄月冷曲情感人。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
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
从这短短几周的民族音乐课上,我不仅听到了《二泉映月》的美,更是听到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美,音乐作为特定时代的生命表现,它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离开了文化本体,音乐就得不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见出底蕴和活力,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失却本原性的根据和动力。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了对祖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