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或政治向社会大众普及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青少年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社会总是希望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应该引起重视。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与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
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进行分析。
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
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庭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
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
政党认同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容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 & Niemi,1974)。
《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
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准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作用,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
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
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上了大学以后会接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人,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影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点也由此传给了学生。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锻炼,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出理想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其中政治价值观念成分大于政治知识和能力的成分,容易和现实发生矛盾。
3.政治实践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权威的影响,如果政治社会化只受这些影响,就变成了一个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过程。
青少年对政治的认知和了解莫过于他自己置身于政治过程中的观察和经历,这种经历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政治实践,通过参与的经历进行政治社会化。
因而青少年参与政治事件的政治实践过程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事件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学习和参与政治具有动员作用,而且政治事件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能够帮助青少年深入认识政治现象和政治矛盾。
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经历表明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卷入政治的过程,使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政治倾向成为可能。
例如,总统选举显著加强了青少年的政党认同,后续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在选举中有最多参与机会的青年来说,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的程度最高(Valentino & Sears,1998)。
因此,可以说向选举这样的政治事件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很关键的,因为它增加了人们的交流,而这些讨论也强化了政治社会化的程度。
政治实践应该是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途径,但青少年阶段的政治实践普遍不够,直到成年期,个体才能充分通过政治实践积累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4.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构成各种政治存在形式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因素都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对营造社会环境的氛围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成为重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包含着政治内容传播社会的政治信仰或政治价值准则等。
“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M·德弗勒)”,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政治行为。
这些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当代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化的方向和目标十分明确,这就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了明显社会主义的特色。
大众传媒是掌握直接经验的有利工具,但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阿恩海姆,1988)。
例如网络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代表,网络信息真实性和确定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青年对正确社会政治观念和真实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使当代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受到不良影响。
影响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还包括政治组织与政治团体、特定政治符号等等。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青少年时期则是一个人形成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获得的经验对其今后甚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认识到各种影响途径的作用,加强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培养,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其今后的政治行为和理念,顺利完成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社会化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
例如,按内容分:性别角色、道德、人格、政治、职业社会化;按年龄分: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社会化;按方向分:正向、双向和反向社会化;按媒介分:家庭、邻里、同伴群体、学校、大众媒介、单位等。
(二)社会化的生物学条件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人类的生物学条件密切相关。
人类具有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人类具有进行充分的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一个较长的生物依赖期;人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这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媒介及其执行者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媒介、单位以及法庭、监狱等机构,社会化执行者是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和成员。
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计划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等--积极的社会化;第二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家庭、社会习俗、亚文化、大众媒介等。
2、"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涉及多种形式,如:模仿学习、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等。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个体内化的主要形式不同,同时这些方式也并非一定是单独起作用的。
(四)"过分社会化"与"社会化失败""过分社会化"(over socialized)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D.Wrong)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过分社会化相当于社会过分整合的观点。
这意味着: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对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个人自由(包括个性发展)的发展余地是极为有限的。
过分社会化实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理想的社会化应该既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化失败"的各种现象。
这种情况从社会化过程的角度看,就是"反社会化"现象,意指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这是对社会化目标的背离。
当然,并非所有的反社会化都属于这一类。
对于这些行为的矫治,就是"再社会化"的任务。
再社会化有两类:积极的与消极的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过程(一)儿童社会化社会化开始于父母怀抱孩子的那一刻,在婴儿阶段,父母努力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物需要,而这种行为也同时影响了婴儿的情感需要。
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他们接受了人类生活的三种必需品:食物、温暖和与人的接触。
(二)儿童社会化的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C.H.Cooley,1864-1927)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在他看来,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并对应于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映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简言之,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外表来理解自我。
例如,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赞成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会赞成我们自己所做的行为。
这就是库利所谓的"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
2、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米德认为婴儿的自我概念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而发展的,当他们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时,自我就形成了。
他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原始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