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我不能失信 教学设计 含反思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我不能失信 教学设计 含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

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
和宋庆龄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课后分析: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原本我是设计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有些单薄。

所以第一教时我在课本剧表演上多用了些时间,而用了一节班队课让孩子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如果时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但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表演朗读来熟悉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感动”的思考进一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得到启示。

整堂课上下来,有很多地方值得回顾与反思,整理如下:
1.意外的“守信”和“失信”。

意外之一:课前,当我们说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时,我把“守信”两个字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接着出示课题了,我一边写课题,一边问学生,如果我的课题中用的是“守信”,应该怎么说?奇怪的是,两个班的大多数同学几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说“我不能守信”。

这让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么就不会拐弯呢?当我再追问“我不能守信,还能成为朋友吗?”很
多孩子才反应过来,急着更正,应该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不能不守信”。

这样的问题出现,我想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会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关系。

我想,通过这样的辨析,不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想好在说。

意外之二:学完了课文,我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为,学生肯定会说生活中别人放自己鸽子的事情。

没想到站起来的两位同学都是说自己“失信”的事情,并且当堂和对方表示歉意。

这让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贞。

小孩子就是这么可爱,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会推卸责任,指责别人的不是。

而一旦经受教育,他们就完全不同了,会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真诚地向对方道歉。

我就在想,平时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多一点故事,引导学生自审,这样可能比一味的批评指责有效。

2.“扑空”和“解释”,在生成中生成。

第一节课中,发现“扑空”的“空”,有的孩子读“第一声”,有的孩子读“第四声”。

争论没有结果,我虽然也觉得是第一声,但不能肯定。

于是,就请孩子查字典解决,弄清读“第一声”,课文里的意思是“白跑一趟”。

第一节课中根据孩子反应生成的“扑空”读音的矫正,文中意思的理解,第二节课成了我的预设。

我准备在学生第一遍读课文的时候,就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出。

果然孩子读的时候又读了第四声,同时,“解释”一词也出现了问题,读成了平声。

既然“扑空”的读音和文中的意思都弄明白了,“解释”也就不能放过了。

矫正读音后,我生成了让学生以宋庆龄的身份向“小珍”解释的环节。

这样一来,不仅理清了课文发生的事情,而且体会了失信对小珍内心的伤害,进一步明白了守信的重要了。

效果很好!可见,教师能不能敏锐地抓住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资源,进行有效的时实生成,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反应出来的,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去寻找答案,比如如何让学生理清“宋耀如的朋友”是“宋庆龄”的伯伯;怎么让每个孩子都能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向孩子介绍离他们实在太远的“宋庆龄”……寻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会让学生更受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