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歌校选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侗族大歌学院(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电子商务班级:指导教师:姓名:学号:tel:e-mail:2010年12月3日浅谈侗族大歌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就要结束了。
在这每周只有一次课的音乐欣赏课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也许是因为要学的内容太多,也许是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太少。
中外民歌名曲及歌舞鉴赏,这确实是一门高雅的、富有情趣的课。
据了解,我知道它比其他音乐课内容更加丰富,刘老师不仅自己讲授音乐知识和各方面的鉴赏方法,还请自己艺术学院的学生给我们演唱民族音乐、钢琴表演、笛子和其它等各种乐器的演奏。
身临其境的感觉与看电视、网上视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非常感谢刘老师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刘老师的辛苦指导!身临其境,自己也跟着投入,如果是看视频那么太容易走神了。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家乡的民族音乐——三江侗族大歌。
三江侗族相对于壮族是小了一些,但是民族音乐文化是丰富的、源远流长的。
目前,三江县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已经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民族音乐的介绍(一)侗族民族音乐简介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区。
对于以“饭养身,歌养心”是对侗族人最好的描述。
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
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
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
而北部侗族民歌则多不用乐器伴奏,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六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侗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南侗(黎平、榕江、从江一带)方言区。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曲目众多,内容很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它是一种多声部合唱,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爱,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盛名。
(二)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风俗及其特色广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县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和罗城的侗族村寨。
三江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村里面有歌队,歌队成员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不能对歌。
大歌是在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的庄重场合中演唱。
大歌歌词的句型,一般很长,有几十字、上百字的长句子;也有几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长歌。
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
按体裁,则可分为鼓楼大歌(“嘎得楼”)、声音大歌(“嘎所”)、童声大歌(“嘎腊温”)、叙事大歌(“嘎锦”和“嘎尽”)、礼俗大歌、戏曲大歌和混声大歌(“嘎世尼所”)等7种。
主要歌腔有几百种,代表作品有《嘎高胜》(高山歌)、《能闷高京》(高山井水歌)、《嘎伦练》(蝉歌)、《嘎依哟》(知了歌)等。
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一代传一代,世代相传下来。
大歌曲式结构独特,每首歌均由“歌头”、“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组成。
大歌的声部通常为二声部。
在民间有“雄音”(高声部)、“雌音”(低声部)之称。
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一)三江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及传承现状侗族大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
为了让侗族大歌这一侗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谢,三江县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与民间发展传承并举的措施加以发掘、保护与传承。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梅林侗族大歌早已唱出了村村寨寨,不仅屡屡在全国大赛上夺魁,梅林乡也因侗族大歌而闻名于世。
2002年,梅林乡荣获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侗族大歌的继承发展、内容的更新丰富都离不开侗族歌师。
三江县不仅为侗族歌师们颁发了"职称",而且还为评为县级以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的侗族歌师发放政府津贴。
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侗族歌师和大歌作品。
其中,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传承人"荣誉称号的梅林乡新民村歌师吴光祖最为突出。
多年来,他不仅走村窜寨,为大家传授侗族歌曲,而且还在村里组建了老人、中青年、少年三个侗族大歌文艺队,逢年过节经常到各个村寨去唱侗族大歌。
这些文艺队多次代表县、市到外地演出,青年文艺队还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艺队"。
除了抓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三江县还通过编辑侗族大歌教材,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行动。
在梅林乡中学及各小学校专门开设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课程,使这些民间文化精品真正走上了课堂。
让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侗族大歌的音乐魅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二)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在这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影响下和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大歌正在产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和不同程度的价值解体,面临传承断裂,后继无人的窘境。
从现状上看,会唱、能唱侗族大歌的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歌师年龄普遍偏大,而后继传承人较少,侗族大歌开始较大层面上出现断层现象。
目前侗族大歌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具体主要表现如下:(1)经济的发展对侗族大歌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侗族人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变化,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迅速萎缩。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审美价值观的变化,现在我们很多侗乡人到城里打工,在侗乡人与现代文化的接触中,因经济落后而导致文化和各方面的自卑的产生还有流行音乐带来的审美心理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侗族人民(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偏好外来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
第二方面是娱乐方式的改变,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方面的思维方式都开放了起来。
过去以唱大歌交朋结友这种主要的传统交友方式已在逐渐被多媒体带来的娱乐方式所取代,侗族大歌传统功能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很多时候会认为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交友、来交流、沟通才是现代人该做的事。
还有就是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比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迁就旅游消费的人,有时会随意改变大歌的特征。
同时,现在的好生活也带来侗族人民关于行歌坐月习俗、民族语言(有的人从小跟随在城里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根本就不会讲侗族话,那些侗族歌更加听不懂)等方面的变化,进而直接改变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
(2)民族交往和互动中的文化变迁多民族交往和互动,相互之间同化,相互吸收,现在侗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被汉化得很严重,而导致文化变迁,是侗族大歌面临失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会对侗族文化产生各种可能的影响,而在经济因素的推动下,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为强大,主要体现在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大于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这种冲击无论从侗族的外在环境来看,还是从内在的民俗风情来看,都导致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
侗族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优越了,而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却越来越淡化。
主要表现有说侗语的人越来越少,唱侗歌的人越来越少。
而现在侗语受到的冲击是侗族大歌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现代的国民教育与现在化接轨,侗族后代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的教育,侗族母体文化教育由过去的主导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侗语过去在侗族社区内作为第一交际工具逐渐被汉语取代。
而侗语历史以来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要表达工具,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依附于侗语之上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语言作为侗族第一交流沟通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久而久之,依附于侗语这个语言表达工具之上的侗族大歌也就会随之衰弱。
侗族大歌的发展与未来基于对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思考,我认为当前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应该同时把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相结合。
根据侗族大歌特点,其保护与传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提倡侗族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
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拥有和继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理智地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懂得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热爱它,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自觉,认为侗族大歌是落后于其他民族音乐或西方音乐,那么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就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地。
文化自觉也就是一种文化心态,它体现了自信,在广采博纳其他音乐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特别是现在,在现代化的潮流之下,各种文化间相互影响、渗入、融合,面对强大的“文化潜移”,侗族人民更需要用“文化自觉”的态度去传承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也只有这样,侗族大歌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花园中开得灿烂。
(二)保持好侗族大歌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侗族大歌,首先应该要保护大歌的文化生态环境。
所说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山水风光、侗族语言、侗族风情、侗族风俗、侗族的节日等自然要素和社会生活的要素。
每一种要素相互联系,都会对侗族大歌产生影响。
所以必须要提倡文化生态保护,对已经十分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和保护,使文化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良性状态。
对于侗族大歌这样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应包括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
而物质实体文化因素,比如民居、鼓楼、风雨桥、花桥、寨门、歌坪等;而非物质文化因素,比如侗语、侗戏、侗款、节日及婚丧习俗等。
保持好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要在民族音乐相关的物质实体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组成的像以前一样的自然环境中实现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