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Ⅲ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张云辉,王姝,陈玉琪,李军[摘要]发现于1976年的埃博拉出血热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50%~90%。
然而目前仍然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始于2014年初的非洲西部暴发疫情是该病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WHO 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正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
本文就该病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进行回顾。
[关键词]传染病;出血热,埃博拉;治疗学;综合预防[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1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134(2014)04-000Ⅲ-6Research advances in Ebola virus diseaseand disease update in the 2014Ebola outbreakZHANG Yun-hui,WANG Shu,CHEN Yu-qi,LI Jun *Editorial Board,Infectious Disease Information,Beijing 10003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ly6080@[Abstract]Ebola virus disease (EVD)is a severe,often fatal illness in humans,with high infectivity,high pathogenicity and high mortality rate.It first appeared in 1976,and several outbreaks of EVD have occurr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Africa,with a case fatality rate of 50%-90%.However,no licensed vaccine and antiviral agent for EVD are available for use.The outbreak occur-ring in Western Africa in 2014is the most severe outbreak of EVD in history,and the number of the infected and dead cases is lar-ger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those cases in the previous outbreaks of EVD.WHO declared the 2014Ebola outbreak to be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and currently,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ttings are making common efforts to com-bat this virulent disease.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EVD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2014Ebola out-break.[Key words]communicable diseases;hemorrhagic fever,Ebola;therapeutics;universal precautions始于2013年12月暴发于几内亚的高传染性、高致病性、高病死率的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EVD )疫情,是本病被发现38年来规模最大、最严重且最复杂,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疫情目前已经蔓延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
截至2014年8月16日,累计发生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240例,死亡1229例。
WHO 于8月8日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已经引起全球各方广泛关注,多国防疫和医疗力量相继加入到了抗击本次疫情的行动中[1-2]。
现将EVD 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综述如下。
1病原学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是EVD 病原体,发现于1976年。
1976年6—11月,在非洲中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现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生出血热暴发流行,随后发现该病病原体为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EBOV 。
目前已鉴定的EBOV 有5种亚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科特迪瓦型和莱斯顿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4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感染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的病死率为50%~90%[3]。
自1976年至今,扎伊尔型在全球25次疫情暴发中占15次。
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仍然是扎伊尔型,病原体于2014年2月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确定,病例样本来源于几内亚[4]。
EBOV 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其形态包括杆状、丝状及“L ”形,病毒粒子长度平均l000nm ,直径70~90nm 。
EBOV 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长度为18.9kb ,依次编码核蛋白(NP )、病毒结构蛋白(VP35,VP40)、糖蛋白(GP )、额外病毒结构蛋白(VP30,VP24)及RNA 依赖RNA 聚合酶(L )。
GP 是病毒表面棘突的惟一结构蛋白,它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破坏微小血管的完整性,引起血管渗漏。
VP40是与病毒内膜相关的基质蛋白,在病毒以颗粒方式在宿主细胞芽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VP24为小型膜蛋白,可能与病毒的组装和出芽释放有关。
GP 、VP40和VP24在病毒粒子装配、出芽及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5]。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传染病信息》杂志社(张云辉、王姝、陈玉琪、李军)[通讯作者]李军,E-mail:lily8060@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年份2012201220122011200820072007200520042003年11—12月2003年1—4月2001—20022001—2002200019961996年7—12月1996年1—4月1995199419941979197719761976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乌干达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苏丹刚果刚果刚果加蓬乌干达南非(前加蓬)加蓬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病毒分型本迪布焦型苏丹型苏丹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塔伊森林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病例数57724132149264121735143596542516031315152341284318死亡数294171143718710729128445322414521254031221151280病死率(%)51-71-442571--8390758253-756881-6065-5388表1前24次疫情暴发情况[7]Table 1Chronology of previous 24EVD outbreaks [7]注:分母小于20者未计算百分率ⅣEBOV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h ,100℃5min 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和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6]。
因此,EVD 虽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但是EBOV 在外界抵抗力并不是很强,这有利于消灭外环境的病毒。
2流行概况从1976—2012年共报道24起疫情,全部发生在非洲中西部,平均病死率达67%。
扎伊尔型引发的疫情次数最多,其引发的疫情病死率为44%~90%。
苏丹型引发的疫情次数居第二位,病死率为41%~71%[7]。
见表1。
目前推测本次疫情源头(零号患者)很可能是几内亚的1名2岁男童。
2013年12月,该男童开始出现发热、黑便、呕吐等症状,发病4d 后死亡。
该男童死亡后,其母亲、姐姐和祖母先后出现发热、呕吐及血热症状,亦相继死亡,最后发病的祖母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参加男童祖母葬礼的人陆续出现了相同症状,疫情逐渐向周围地区蔓延,并有大量死亡病例[4]。
2013年3月几内亚卫生部确定该地区暴发EVD 疫情。
此后疫情迅速向周边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蔓延,成为本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据WHO 统计,从2014年3月末首次正式报道至8月16日,西非地区已累计出现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240例,死亡1229例,目前患者最多的国家是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表2)[1]。
与患者及死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成为感染率最高的人群。
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缺乏、部分地区感染控制措施不当、当地的某些丧葬风俗以及部分居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导致疫情有失控的趋势。
一些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国家关闭边境,停止了交通运营。
WHO 于8月14日在官方网站声明“疫情暴发地区工作人员发现的证据显示,报道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低于实际数字”[8-10]。
3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EBOV 的患者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EBOV 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
一般认为自然宿主存在于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雨林中。
有研究发现疫区的家养犬由于撕咬病死的动物而产生轻度感染症状,EBOV 特异性抗体检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Ⅴ出率高达25%[6,11-12]。
EBOV 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4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患者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被感染。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病毒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须要进一步确认。
目前未发现经空气、食物和水传播的证据[6]。
本次疫情最新资料显示,主要高危人群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