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报告论文专题日越关系与中越关系I 日越关系越日关系并不差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疯狂掠夺越南资源,逼迫越南农民拔掉稻苗转而耕种经济作物,并将之运回日本。
日军还推行“义务售粮”制度,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粮食,导致1943~1944年有大约200万越南人死于大饥荒。
对于两国的这段历史,尽管有人表示需要牢记,如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曾说:“越南不会忘记二战前后越南与日本那段不愉快的历史。
”然而,笔者从对越南的考察中了解到,大多数越南人对日本有很强的亲近感。
对于是否应该要求日本为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道歉,有越南学者表示:日本首相已经在一些正式场合对此进行了口头道歉,因此不需要再过度追究。
他们认为,在越南历史上,除了日本以外,越南还与法国、美国、中国等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越南并没有要求这些国家道歉,因此也不特别地要求日本道歉。
而对于日本政府否认其侵略历史的行为,越南政府也很少做出反应。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追随美国支持南越政权。
1973年9月21日,日本才正式同越南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至1991年两国关系处于停滞状态。
1992年11月,日本宣布恢复向越南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成为恢复对越援助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此后,两国关系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越日“广泛战略伙伴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越日关系不断发展。
一是政治上两国高层互访日趋频繁。
2006年10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日本,将两国关系提升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高层接触更加频繁。
2009年5月,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问日本时,两国宣布建立“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10月底越南总理阮晋勇再度访问日本,签署了《关于为了在亚洲和平与繁荣战略合作框架下开展行动的联合声明》等文件,日本重申支持越南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立场,越南则表示继续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3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上任后把越南作为其首次出访国。
2014年3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日时,将两国关系提升为“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5年7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再次访问了日本,8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国会副主席阮氏金银访问日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共总书记阮富仲9月访问日本并与日方发表联合声明,继续强调“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
至此,越日两国关系密切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是双方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交流密切。
多年来,日本是越南最大的外资和官方发展援助来源国,目前对越南的投资总额超过了35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超过250亿美元(占越南吸收ODA总额的30%以上)。
2014年,日越双边进出口额超过276亿美元,其中越南出口147亿美元,进口129亿美元。
双方表示将在2020年实现两国贸易额翻一番。
除了经贸合作外,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为帮助越南到2020年实现工业化目标,日本与越南签订了越日“到2020年和面向2030年合作框架”,制定了帮助越南改善投资环境的五步计划、培训越南技术人员计划、帮助越南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措施等。
在此次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两国承诺将在经济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实现对接。
日本还为越南培养军事人才,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三是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支持,在南海问题上相互配合。
一方面,两国承诺在国际或地区场合,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东盟地区论坛(ARF)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内相互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G7国家中首个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同时,两国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也引起了关注。
2012年日本外相访问越南期间,越南要求日本协助其训练海岸警卫队员,增强其海岸防御能力。
2013年安倍出访越南时,公开呼吁越南与日本联起手来,共同应对中国在本地区“日益活跃的行动”;而越南总理阮晋勇则力邀“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加强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
在2014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安倍提出“日本支持越南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还表示将向越南提供巡逻船。
2015年6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总司令斋藤治和在访问越南时表示,日本航空自卫队将与越南空军密切协作。
而此次阮富仲访问日本时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写入:“双方对东海(中国南海——笔者注)最近局势,包括在各岛礁开展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动使紧张局势升级、互信遭侵蚀,威胁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等状况深表忧虑。
双方强调,相关海域国家应严格遵守国际法,避免采取改变东海(中国南海——笔者注)现状的单方面行动……”越日关系走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越日关系近年来升温有其内在动因,即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安全上的互补性和相互需求;与此同时,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尤其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日本和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由此引起了南海局势的进一步紧张。
由于南海问题升温,近年来越南加大了购买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步伐。
越南主要从俄罗斯和北欧国家购买武器,同时也希望能够从美国和日本购买武器。
但由于美国把“人权”作为交换条件,因而越南难以买到美国装备。
2014年4月,日本内阁废除了“武器出口三原则”(1967年,由佐藤内阁提出,禁止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联合国禁止的国家、国际冲突的当事国或有冲突危险的国家出口武器。
1976年,三木内阁将之扩展至上述以外的地区,实质全面禁止了武器出口。
后在对美国出口方面设置了个别“例外”——编者注),从而为其武器出口扫清了制度障碍,而越南正是潜在的大市场。
而且由于日美同盟的存在,越南还可能借道日本,获得美国的武器或重要部件和技术。
从越日关系来看,政治上越日两国制度不同但互不干涉内政,且日本通过技术援助帮助越南实现其战略目标;经贸关系上,越南将日本视为“最有价值的经贸合作伙伴”,日本是越南主要外资来源国、重要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国;在领海主权问题上,两国之间没有冲突,并且都与中国有争端。
而在国际上,越日两国都寻求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可见,越日两国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且相互需求性很强。
因此,越日两国今后有可能达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尽管这样,日越之间的合作并非毫无顾忌。
越南的主要顾虑在于:一方面需要拉日本来抗衡中国,另一方面政治上又要依托中国,因此,越南既要在与日本联合抗衡中国方面有所进展,又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有损中国的面子以至于失去政治上的重要支持,甚至导致更大的损失。
这正是阮富仲访日期间,日方高调炒作南海问题,而越共则相对表现克制、回应低调的原因。
实际上,此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足以证明,越日双方都有针对中国而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图。
而近期传出日俄两国公司与越南合作,在南海争议地区开发石油的消息,则透露出越南尝试综合利用各种矛盾“玩转大国”的新苗头。
越日关系的新动向,应该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
II.中越历史上的关系中越两国在古代历史上就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又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国内出于维护“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书中避而不谈历史上两国的战争,越南却在讲友好时也在史书中大讲“两千年反对北方侵略史”。
结果双方关系一旦出现不正常,中国人因缺乏心理准备而普遍对彼方的“忘恩负义”感到意外且难以理解。
许多越南人却多能迅速实现反目成仇的角色转换。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如今的人们在看待中越的历史关系时,既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也不可讳言两国间古代的战事,并注重传统基因对今天两国关系的影响。
为此,我们特约军事历史学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讲述一下历史上的中越关系中不愉快的一面。
史学界有句名言:“历史没有垃圾箱”。
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东西当成垃圾扔掉,人类每一段历史不论多么不愉快却都不能抛弃。
回顾中国同越南的历史关系,友好相处是主体,不过战争和冲突也不可回避。
过去许多中国人总愿意显示一种“天朝”的宽宏态度,不大计较同邻居以往的冲突,对方却常常以一种怨者心态理解历史,以不正常的心理处理相互关系。
因此,客观地回顾以往的历史恩怨,以史为镜启迪今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间保持正常关系。
华夏文化开化了山越部落,越人进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县时期”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应该从其自身的国家结构形成、并有准确文字记载算起。
例如中国古代有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和“女娲补天”等传说,这只是原始社会中尚无文字时的口头神话描述,严肃的史学家都是从4000年前王朝国家建立的夏代作为中华民族国家的开端。
我国周边有些国家却出于特殊的心理,总希望把自己的历史拉长,于是把民间传说和神话也当成了历史依据。
从文字记载来看,如今越南地区的历史只有2200余年,最早的记载还出于汉朝学者司马迁的《史记》。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如今五岭以南的“山越”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既无文字也无政权。
近代越南编著的史书《大越史记》,却认为越南人祖先为炎神农氏之后裔径阳王,其父帝“明”为炎帝三世之孙。
这全系民间神话传说而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说将其祖先说成“炎帝三世孙”,又显示出一种认为与北方的“炎黄子孙”有并肩地位的好胜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地区,随后50万秦军和随军民夫进入五岭以南的山越部落区,顺利地控制当地并建立了郡县政权。
后来越南史书上曾描述出有什么“瓯雒国”和“安阳王”进行“抗秦”战斗,这又是后来用于服务政治宣传的神话传说。
当时山越地区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无文字也无政权,哪里有什么“国”和“王”?当地部落不习惯和不愿归顺外来军队,确实有一些抵抗,不过谈不上是国与国的战争。
统一岭南的秦军将领是河北人赵佗,在秦朝灭亡后才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立为王。
不久汉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在长达 1000多年时间内都成为中原王朝管辖的州、郡、县行政区,汉代称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称为“千年郡县时期”。
不过越南现代史书将此期间说成“延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期”,则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曲解,因为此前岭南山越地区根本没有建立国家,何谈“亡国”?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对统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压迫、剥削的一面,不过中原文明对边远地区带去的文明开化还是主流。
自秦朝、汉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岭南、交趾一带后,带去汉字和儒学,才使当地有了文化教育。
从那时起的一千多年问,当地知识分子一直用汉字,只有不识字的下层百姓才说当地方言--越语,不过也掺杂有大量北方的外来词汇,连现代越南史书也承认其最早的语系是“汉越语系”。
越南史学家也承认,正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带来了铁制工具,使交趾地区农耕水平有了一个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