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工程毕业设计论文2

石油工程毕业设计论文2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蒸汽开采稠油油藏提高开发效果研究姓名:刘乃强专业:石油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形式:自学考试助学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指导教师:王军波2014年9月22日摘要齐40块历经20年的开采已进入了吞吐开采的中后期,为了提高齐40块的采收率,分别于98年、2003年进行了蒸汽驱的实验,2006年在次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化转驱,随着汽驱时间的增长,暴露出油井高含水、高温、油井井况差、频繁作业、注汽井注汽不合格、等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从机械封堵、高温堵窜、优选抽油泵、大修更新、完善层系、吞吐引效、调整参数、下大泵增排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缓解了蒸汽驱开发中的矛盾,使蒸汽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2井组位于齐40块中部的主体部位。

含油面积1.41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333×104t。

其中莲Ⅰ油层组有27个井组,莲Ⅱ油层组有38个井组。

区内构造简单,主要发育有5条断层,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由北西向南东倾没。

52井组于2006年12月开始转驱,根据转驱前地层温度、压力分布状况等因素,转驱顺序选择在地层温度较高(>45度)、压力水平较低(1-2MPa)的区块中部地区优先转驱,效果明显。

关键词:52井组,优先转驱,蒸汽驱,注水;关键词2水间;关键词3封隔器ACT ABSTRWill summarize the thick oil to fall mounts the mining technology the short-term progress, the key point is the emulsification falls mounts in the law and the microorganism law the biology surface active agent function,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1,The thick oil composition and mounted the essence high2,,The physical law falls mounts west, including mixes the oil law and the steam, the electric heating law, a Xinjiang Ta River oil field well with mixes the thin oil law to test a newly drilled oil well mining3,The chemical process falls mounts, including the catalyzed water hot decomposition, the emulsification, the emulsion breaking and the oil solubility fell mounts, summarizes has fallen mounts the mechanism,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emulsification fell mounts the medicinal prepa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aspect achievement.4,The microorganism law falls mounts: Including the microorganism extraction mechanism, the biology surface active agent, the biology surface active agent use in EOR domestically, produce the surface active agent mold mushroom spawn to fill elect.Key word: Thick oil mining; The thick oil falls mounts the technology; Falls mounts the mechanism; The emulsification falls mounts; Microorganism extraction; Biology surface active agent;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二章蒸汽驱 (2)2.1 蒸汽驱采油 (2)2.2 蒸汽驱技术和作用机理 (2)2.3 蒸汽驱开发历史 (3)第三章 52井组地质概况 (5)3.1 52井组实施区地质特征 (5)第四章 52井组转驱进程及转驱前开采现状 (6)4.1 52井组转驱进程 (6)4.2 转驱前52井组基础条件 (6)4.3 52井组吞吐开发现状 (6)4.4 三场分布状况 (6)第五章 52井组转驱以来的特征变化 (8)5.1 生产特征 (8)5.2 压力特征 (9)5.3 温度特征 (10)第六章不同层位汽驱井组生产特征 (11)6.1 产量特征 (11)6.2 温度特征 (12)第七章阶段认识 (13)第八章 52个汽驱井组开发矛盾及原因分析 (15)8.1 汽驱生产井开发矛盾 (15)8.2 汽驱注汽井存在矛盾 (15)第九章 52个汽驱井组开采技术对策研究 (17)9.1 采取应对措施解决油井高温问题 (17)9.2 对注汽井实施高温调剖,改善油层纵向吸汽状况 (17)9.3 调整注汽井注汽量满足生产井需求 (17)9.4 优选泵型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17)9.5 大修更新问题井完善井网 (18)9.6 完善层系合理汽驱 (18)9.7 吞吐引效加强油层热连通 (18)9.8 通过下大泵、调整参数等增排措施提高产量 (18)9.9 复产停产井完善井网4 (18)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一章概况:1.1 齐40块概况:齐40断块地处欢喜岭油田北部,构造位置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部,欢曙上台阶的高部位,构造形态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单斜构造,地层整体上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倾没。

「2」该块主要发育沙三下莲花油层,含油面积7.8Km2 ,石油地质储量为3721×104t,油藏埋深520-1050m,含油井段长70-150m,为中厚互层状油藏。

莲花油层属扇三角洲前缘相沉积,油层发育主要受断层、地层和岩性控制,可划分为两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油水关系相对简单,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原始地层压力8.5Mp原始地层温度36.8℃,从油层物性上看属高孔高渗稠油油藏。

莲花油层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低凝固点等特点,20℃时原油密0.9686g/c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2639mpa.s第二章蒸汽驱2.1 蒸汽驱采油:蒸汽驱采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采油之后,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而采取的一项热采方法,因为蒸汽吞吐采油只能采出各个油井附近油层中的原油,在油井与油井之间还留有大量的死油区。

而蒸汽驱采油,就是由注入井连续不断地往油层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蒸汽不断地加热油层,从而大大降低了地层原油的粘度。

注入的蒸汽在地层中变为热的流体,将原油驱赶到生产井的周围,并被采到地面上来。

2.2 蒸汽驱技术和作用机理:蒸汽驱采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采油之后,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而采取的一项热采方法。

依靠蒸汽吞吐开采,只能采出各个油井井点附近油层中的原油,采收率一般为18%~26%,井间留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的死油区,而采用蒸汽驱开采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目的。

而蒸汽驱采油,就是由注入井连续不断地往油层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蒸汽不断地加热油层,从而大大降低了地层原油的粘度。

注入的蒸汽在地层中变为热的流体,将原油驱赶到生产井的周围,并被采到地面上来。

作用机理:蒸汽驱的开发机理是,采用面积井网形式,由注入井连续注汽,生产井连续采出原油。

蒸汽驱过程中,有多种机理在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包括降黏作用、蒸汽的蒸馏作用、热膨胀作用、油的混相驱作用、溶解气驱作用和乳化驱作用等,各项机理共同作用,驱油效率一般高达80%~90%。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降黏作用、蒸汽的蒸馏作用、热膨胀作用和油的混相驱作用。

——降黏作用。

温度升高时原油黏度降低,是蒸汽驱开采稠油的最重要的机理,主要是随着蒸汽的注入,油藏温度升高,油和水的黏度都要降低,但水黏度的降低程度与油相比则小得多,其结果是改善了水油流度比;在油的黏度降低时,驱替效果和波及效率都得到改善,这也是热水驱、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原因所在。

——蒸汽的蒸馏作用。

高温高压蒸汽降低了油藏液体的沸点温度,当温度等于或超过系统的沸点温度时,混合物将沸腾,引起油被剥蚀,使油从死孔隙向连通孔隙转移,增加了驱油的机会。

——热膨胀作用。

随着蒸汽的注入,地层温度升高,油发生膨胀,变得更具流动性。

这一机理可采出5%~10%的原油。

——油的混相驱作用。

水蒸汽蒸馏出的馏分,通过蒸汽带和热水带被带入较冷的区域凝析下来,凝析的热水与油一块流动,形成热水驱。

凝析的轻质馏分与地层中的原始油混合并将其稀释,降低了油的密度和黏度,随着蒸汽前沿的推进,凝析的轻质馏分也不断向前推进,其结果形成了油的混相驱。

由混相驱而增加的采收率,大约在3%~5%左右。

2.3汽驱开发历史:蒸汽驱先导试验开始于1998年10月,该试验是在原141m井距正方形井网基础上,以齐40-8-261c2井为中心设计的的4个70m×100m反九点注采井组。

2003年7月在先导区西南侧相邻部位开展了7个井组的扩大区试验, 2006年12月份在齐40块的主体部位进行了52个井组:即莲Ⅰ油层27个井组,莲Ⅱ油层38个井组的工业化转驱,2007年12月份在齐40块的边部转驱74个井组,齐40块全面转驱后共有150个汽驱井组,共有汽驱生产井663口。

第三章 52井组地质概况:3.1 52井组实施区地质特征:52井组位于齐40块中部的主体部位。

含油面积1.41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333×104t。

其中莲Ⅰ油层组有27个井组,莲Ⅱ油层组有38个井组。

区内构造简单,主要发育有5条断层,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由北西向南东倾没。

齐40块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及前缘薄层砂四种微相类型。

52个井组实施区主力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且大面积连片分布。

齐40块于1993年9月开始部署第一口水平井,到目前共完钻投产水平井4口。

其中齐40-平1于1993年12月投产,分布于区块东北部;齐40-平2和齐40-平3井分别于1994年12月和1996年8月投产,两口井部署于南部油层发育较薄的部位,平面上水平段交叉,分采莲Ⅰ和莲Ⅱ两套层系;齐40-平4井于2005年1月投产,部署于区块南部油层发育较薄的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