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几何公差带
(3)当几个表面有相同数值的公差要求时,可 使用一个公差框格,在一条指引线上分出多个带 箭头的线分别指到多个要素。 (4)当一个要素具有多项公差要求时,可以将 多个公差框格叠放一起,使用一条指引线。
(5)被测提取要素有附加要求的标注
①对被测提取要素进行数量说明时,附加要求应写在公差框格 的上方
②对被测提取要素进行解释性说明时,附加要求应写在公差框格 的下方
平行度(一)
当两要素要求互相平行 时,用平行度公差来控 制被测提取要素对基准 的方向误差。当给定一 个方向上的平行度要求 时,平行度公差带是距 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 基准平面(或直线或轴 线)的两平行平面(或 轴线)之间的区域。
平行度 (二)
当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 方向时,平行度公差带 是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 分别为t1和t2且平行于基 准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 间的区域。如图所示, ø d 孔轴线必须位于公差 值 为 0.1mm 和 0.2mm 且 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对 平行平面内。
几何公差举例
试将下列技术要求标 注在右图中
0.01
4- ø 20H8
ø 0.15 A B
∥ 0.04 A
(1)左端面的平面度为 0.01mm,右端面对左端面 的平行度为0.04mm。 (2)ø 70H7的孔的轴线对左端 面的垂直度公差为0.02mm。 (3)ø 210h7对ø 70H7的同轴 度为0.03mm。 (4)4- ø 20H8孔对左端面(第 一基准)和ø 70H7的轴线的 位置度公差为0.15mm。
①公称组成要素——由技术制图或 其他方法确定的理论正确组成要素。 ②公称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 公称组成要素导出的中心点、轴线 或中心平面。
(4)实际(组成)要素——工件实 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
一、零件的几何要素
新标准体系中几何要素的分类 A—公称组成要素 B—公称导出要素 C—实际(组成)要素 D—提取组成要素 E—提取导出要素 F—拟合组成要素 G—拟合导出要素
ø0.02 A
ø 0.03 B
五、公差带概述
定义:限制被测提取要素变动的区域。 其主要形状有9种:圆内的区域、两同心 圆间的区域、两同轴圆柱面间的区域、 两等距线间的区域、两平行直线间的区 域、圆柱面内的区域、两等距曲面间的 区域、两平行平面间的区域、球面内的 区域。
四要素:形状、大小、方向、位置。
同轴度
同轴度用于控制轴类零 件的被测轴线对基准轴 线的同轴度误差。 同轴度公差带是直径为 公差值 t,且与基准轴线 同轴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如图所示。 ø d 轴线必须 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1mm ,且与基准轴线 同轴的圆柱面内。
对称度
对称度用于控制被测 提取要素中心平面 (或轴线)对基准中 心平面(或轴线)的 共面(或共线)性误 差。 如图所示,其公差带 为距离为公差值 0.1 且相对基准的中心平 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的区域。
位置度
位置度用于控制被测 提取要素(点、线、 面)对基准的位置误 差。位置度多用于控 制孔的轴线在任意方 向的位置误差。这时, 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 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 且轴线在理想位置的 圆柱面内的区域。
位置度
位置度常用于控制孔组 的位置误差。对零件上 的一组孔的位置的精度 要求通常可以分为两个 方面:组内各孔间的位 置精度和孔组相对于基 准面的位置精度。当两 者要求不同时,可采用 复合位置度来明确对孔 组的位置要求。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如图是两个方向的示例, 棱线必须位于水平方向 距离为公差值0.02mm, 垂直方向距离为公差值 0.1mm的两对平行平 面之内。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其公差带是直径为公 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 域。如图所示,ø d圆 柱体的轴线必须位于 直径为公差值 0.04mm的圆柱体, 标准规定,几何公差 值前加注“ø ”,表示 其公差带为一圆柱体。
平行度(三)
当给定任意方向时, 平行度公差带是直径 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 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 的区域。如图所示, ø d孔轴线必须位于直 径 公 差 值 ø 0.1mm , 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 圆柱面内。
垂直度(一)
当两要素互相垂直时, 用垂直度公差来控制被 测提取要素对基准的方 向误差。当给定一个方 向上的垂直度要求时, 垂直度公差带是距离为 公差值 t,且垂直于基准 平面(或直径、轴线) 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 之间的区域。
方向公差 1、平行度 2、垂直度 3、倾斜度 位置公差 1、同轴度 2、对称度 3、位置度
跳动公差 1、圆跳动公差 2、全跳动公差
方向公差
关联被测提取要素对基准要素在规定方 向上允许的变动量。 特点:方向公差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方 向,公差带的位置可以浮动;方向公差 具有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方向和形 状的职能。 分为: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
A
垂直度(二)
当给定任意方向时,平 行度公差带是直径为公 差值 t ,且垂直于基准 平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如图所示,ø d孔轴线必 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5mm,且平行于基 准平面的圆柱面内。
倾斜度 (一)
当两要素在 0°~90°之间的某 一角度时,用倾斜度 要求时,倾斜度公差 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且与基准平面(或直 线、轴线)成理论正 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 (或直线) 之间的区 域。
基准代号
不能用的基准字母:JPELIFORM (Jpeliform)
旧标准
新标准
无论基准符 号在图样上的 方向如何,字 母要水平书写。
基准的标注
组成要素时
导出要素
局部表面
几何公差标注(二)
重要提示:
(1)指引线指向被测 提取要素时,要注意 区分组成要素和导出 要素。 (2)基准要素也要注 意区分组成要素和导 出要素。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 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 之间的区域。如图所 示,上表面任一素线 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 且距离为公差值 0.02mm的两平行直 线之间。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当给定一个方向时,公差 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 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当 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时,公差带是两对给定方 向上距离分别为公差值t1 和t2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如图是一个给定方 向的示例,素线必须位于 箭头所指方向距离为公差 值0.02mm的两平行平面内。
线轮廓度
线轮廓度公差带是包络 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 区域,诸圆的圆心应位 于理想轮廓线上。如图 所示。 无基准的理想轮廓线用 尺寸并加注公差来控制, 其位置是不定的;有基 准的理想轮廓线用理论 正确尺寸加注基准来控 制,其位置是唯一的。
面轮廓度
面轮廓度公差带是包 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 值t的球的两包络面 之间的区域,诸球的 球心应位于理想轮廓 面上。如图所示。 面轮廓度也分无基准 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 有基准要求的面轮廓 度公差。
第四章 几何公差及其误差检测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一)
内容:
一、零件的几何要素; 二、几何公差的项目及符号; 三、几何公差的标注; 四、基准 五、几何公差带的概述点:几何公差的标注。
一、零件的几何要素
定义: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分类: (1)组成要素、导出要素:
f
f
f
f
最小包容区域与最小条件
形状公差
是指被测提取要素的形状所允许 的变动全量。其公差带只有大小 和形状,无方向和位置的限制。 直线度 平面度 圆度 圆柱度
直线度公差
直线度公差用于控制 直线和轴线的形状误 差,根据零件的功能 要求,直线度可以分 为在给定平面内,在 给定方向上和在任意 方向上三种情况。
组成要素——构成零件几何外形能直接被 人们所感觉到的线和面。 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组成要素得到 的中心点、中心线或中心面。
返回
(2)单一要素、关联要素: ①单一要素——仅对要素本身提出 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 ②关联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有 方向或位置功能要求的要素。
(3)公称组成要素与公称导出要素
(6)如果要求在公差带内进一步限定要素的形状, 则在公差值之后加注相应符号。
表示只许中间材料凸起
表示只许中间材料凹下
表示只许从左向右减小
表示只许从右向左减小
四、基准
1.单一基准:由一个要素建立的基准。 2.组合基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要素建立 的一个独立的基准。 3.三基面体系 :由三个基准互相垂直的基准平 面组成的基准体系。这三个平面按功能要求有顺 序之分,分别称为第一基准平面,第二基准平面, 第三基准平面。
倾斜度(二)
当给定任意方向时,倾 斜度公差带是直径为公 差值 t,且与基准平面成 理论正确角度的圆柱面 内的区域。如图所示, ø D 孔轴线必须位于直径 公 差 值 0.05mm , 且 与 A 基准平 面成 45° 角 , 平行于B基准平面的圆柱 面内。
位置公差
被测提取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所允许的 变动量。 位置公差带具有确定的位置,相对于基 准的尺寸为理论正确尺寸;位置公差带 具有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位置、方向 和形状的功能。 分为:位置度、同轴度和对称度。
(5)提取组成要素、提取导出要素 ①提取组成要素——按规定方法,由实际 (组成)要素提取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 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 ②提取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提取组成 要素得到的中心点、中心线或中心面。 (6)拟合组成要素、拟合导出要素 ①拟合组成要素——按规定方法由提取组成 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状的组成要素。 ②拟合导出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拟合组成 要素导出的中心点、轴线或中心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