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类型调查

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类型调查

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类型调查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项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多为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的文章实不多见,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应存在着与英语学习动机不同的特点。

本文对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日语学习;二外;学习动机;类型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25-02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动机的学生总是能取得好成绩,可以说动机是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名二外日语教师,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二外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机,这样显然无法学好第二门外语。

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二外教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者以黄淮学院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为例,根据相关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从而对二外日语教学提出建议。

二、日语学习动机先行研究
日语动机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日本学者缝部羲意
(2001)就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动机学习的种类,守谷智美(2002)就第二语言教育中的动机研究动向、日语学习中的动机研究等作了详尽的描述。

国外学者郭俊海,大北叶子(2001)、成田高宏(1998)、高岸雅子(2000)曾做过若干分析。

郭,大北认为‘日语学习志向因子”为预测学生日语学习成绩的有效统计因子,而“日语学习志向因子”和“自己满足因子”的“成就型动机”、“工作因子”的“工具型动机”,直接关系到新加坡华人大学生日语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田对泰国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高岸则以短期留日的美国留学生为对象,探讨了短期留学对日语学习动机变化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仅限于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习目的等少数动机结构,绝大多数依然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研究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文献也不少,但多以英语学习动机为研究对象,以日语学习动机为研究对象较少,尤其是作为二外的日语学习动机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非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已成为大学日语教育中的一大主体,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日语学习与研究彭晶,王婉莹(2003)最先做过尝试性调查,此后王婉莹(2005)以北京三所综合大学二外日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但总体来说,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定量分析研究寥寥无几。

地方高校的非专业学生有什么样的日语学习动机?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作此定量研究。

因此笔者针对地方大学学生二外
日语学习动机、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加以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二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二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激发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提高二外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英语专业2007级本科生,共95人。

他们是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均在18-22岁之间。

在进入大学以前均无日语学习经历。

其中男生41人,女生54人,学习日语一个半学期。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

由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

第二部分是调查问题,问卷包括26个问题。

问卷采用莱克特量表(likcertsacet),让被调查者对每个表述如实表示自己的态度,在每个表述下面的选项后打(√):很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很不同意(1分),并用spss10.0 for window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笔者采用的是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等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进行的动机类型调查问卷,并做了适当修改。

笔者使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测试的26个问题进行内部信度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7083,标准化后各题平均系数为0.7078。

笔者通过spss10.0 for windows计算出调查问卷的效度为0.810。

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本研究的施测工具的有效性。

四、实施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在2010年4月初进行。

这时是被调查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二外课程开设一个半学期的时候。

由笔者担任主试,采取随堂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前首先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类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无关,不署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力求给出学生自己真实的答案。

被测学生完成后,由老师当堂收回问卷,时间为20分钟。

本次调查共发出95张问卷,收回95张,其中有效卷95份,有效率100%。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笔者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目的是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类型。

共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检验原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首先将问卷中30个题项所得的原始分值输入电脑,然后采用因素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检验原有的30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确定因子个数。

采用正交旋转方法自然归类得出8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积解释总变差的69.820%;采用斜交旋转方法自然归类得出8个因子,并且因子特征值和方差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与正交旋转的结果完全相同。

第三步,解释因子含义。

为了使因子的含义更清
楚,更便于解释,我们采用正交旋转的方法,目的是使一个变量只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

第四步,因子命名。

通过分析确定,影响日语学习动机的因子共有8个。

分别命名为:文化兴趣、语言兴趣、个人发展、出国动机、成就动机、外部要求、移民动机和社会责任动机。

按动机类型来归类,大部分因子都具备二重性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六、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的内部结构以及动机类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笔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95名本科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主要由文化兴趣、个人发展、出国动机、语言兴趣、外部要求、成就动机、移民动机、社会责任八个因素构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学习日语语言,日语文化和日文歌曲和电影是喜爱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内在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同时也具有文化性质。

出国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外部要求动机都具有工具型的特点,它们都属于表层动机。

八种动机类型还可以在概念上做进一步概括。

借鉴经典及扩展式的理论模式,它们可根据内容划分为工具型、文化型。

“工具型动机”是指用目的语做工具达到特定目的,个人发展、出国、外
部要求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差异在于工具所服务的目的。

“文化型动机”涉及对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其中内部兴趣指向目的语文化,它与gardner等经典模式中的融合型动机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融合型动机”的目的侧重于“融入”目的语文化群体,与母语文化没有直接联系。

而本研究中的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内在兴趣”认知成分较多,用“融合”或“融入”来概括似乎还不够准确。

出国动机中既有工具性的成分(寻找教育和工作机会),也有文化性的成分(体验文化)。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二外动机类型兼有工具型、融入型、文化型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表层和深层的性质。

但主要还是工具型动机和表层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