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管理工作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月上 总第130期有人称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国际间将引发一场大的竞争,而这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从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2007年10月十七大的召开,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些无不显示出国家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正处在一生中创造力最佳的时期。

尽管他们的创造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造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概念界定关于创造,《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韦氏英文大辞典解释为:“赋予存在,即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

”关于创造力,目前心理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具有多元特征,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成因分析1.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内因目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造力还是偏低的。

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怀有从众心理,盲目追从权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不敢冒险的心理和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得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2.专业、课程结构狭窄,人文教育受到冷落是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语),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力的主要来源。

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专业知识面狭窄。

大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太少,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的发挥。

此外,创造力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然而,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追求物质利益,致使科学技术受到重视,人文教育受到冷落。

3.教师创造力不高、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这表明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而我国目前高校师资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许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本校毕业生计划选留,少量来自毕业生按计划分配,其他高校的人才很少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就造成某些高校教师思维方式比较类似,难以擦出思维的火花。

此外,由于受赫尔巴特教学观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采用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绝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创造教育是怎么回事,更谈不上系统学过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创造理论、创造方法生疏;对创造性思维和训练、创造力开发、创造教育实施等知识贫乏,他们往往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

所以,教师的创造力是制约大学生创造力的直接原因。

4.校园文化缺乏创造精神是制约大学生创造力的潜在因素校园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它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成长,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文体类活动多,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少;少数人的活动多,而真正群体参与的活动少;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的人寥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孙瑶君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创造能力和综合国力,进而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因此,本文从大学生自身、专业、教师、社会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以此引起学术界对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深思。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缺乏原因;对策作者简介:孙瑶君(1982-),女,山东泰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造教育。

(甘肃 兰州 730000)学生管理工作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月上 总第130期寥无几;学生自发的活动多,而有组织、有经费、有场地、有具体指导教师的活动少。

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科技活动总是图个形式,浮在表面,难以长久,学生的创造力难以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得到真正锻炼。

5.社会环境因素是学生创造力缺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赫特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

由于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我国如今仍然存在严重的“学历主义”,与此相联系的还表现在“考试中心主义”和“校历主义”。

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上对人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误区:社会需求片面以文凭为本位,在用人时高度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

各种机会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倾斜。

于是一些不适合搞研究做学问的人纷纷登堂入室,坠入了高学历的深渊。

所以,学生就自然以读书和考试为生活中心,创造力的提高只能被舍弃一边。

三、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措施1.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独创性、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敏锐性、开放性和活跃性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克服大学生观念的陈旧性、保守性、狭隘性、肤浅性、封闭性和片面性。

打破创造神秘、创新艰难的想法,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需要的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2.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倡人文教育围绕“实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处理好基础和专业的关系,同时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高校必须优化课程结构,除设置必修课外,还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高校可开设“创造学基础”、“普通创造学”、“创造心理学”等介绍创造性思维原理、创新技巧以及创造规律方面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还必须开展人文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提高教师创造性,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应建立一支适应社会要求的,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使命的合格师资队伍。

建立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增长才干和脱颖而出的机制。

对那些高水平、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加大资助力度,给与特殊荣誉和奖励,鼓励和支持冒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学生能力的高低就看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

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抛弃过去一贯占领课堂的演绎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提倡博导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让他们在课堂中融入科研成果,讲授创造思想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4.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人才的培养同文化环境分不开,创造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由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意识。

在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积累功能、渗透和熏陶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各高校必须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抓实抓好,把大批的学生都组织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比如:学校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论文交流会、创造成果展评会等,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节等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让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即使是一些外围的工作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研究的气氛,受到创造意识的熏陶和激励,学到一些必要的方法和能力。

5.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观念更新,全面认识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大众媒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创造力对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此外,用人单位也要认识到有无文凭不是最重要的。

文凭最多称得上是一块“入场券”,绝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一个人能否成功,学历并非首要的因素。

人才衡量不能以学历为准则,高学历不一定具备高能力,低学历也不一定就具备低能力;文凭不算人才,文凭本身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

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关键是看他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

逐步扭转不合理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体系,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1]张庆林,Robert J.Sternberg.创造型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3.[3]洪定国.论创造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陈尚云,刘彦奎.创造心理学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张士军.创造与发明[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6]杜红彦,侯建民,姚桂英.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3).[7]燕良轼.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8]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9]王根顺,陈芳,王成涛.高校校园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03,(1).[10]胡龙华,李国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11(6).[11]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6(3).[12]缪贵恩.试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宜宾学院学报,2002,(9).(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