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摘要: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实际调查主要对大学生对创造力的看法和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进行浅析,以及对调查者的高校创造力培养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一.创造力(一)含义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同时也有同名书籍《创造力》。
[1](二)创造力的属性创造力人人皆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指出的那样: “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尚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外在表现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
[2]美国心理学家瑞普也认为创造力本质上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从这层意义上讲,人人皆有创造力。
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创造力都是天赋,只是个体之间的创造力水平的价值不同而已。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几个问题(一)大学生对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看法在星问卷上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调查问卷”[3]当中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看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绝大部分被调查着都对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概念还是有所了解的,比如被调查着被问到“创造能力是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只有65.12%被调查者认为是,而0.93%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当被问到“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时有75.62%被调查者选择“是”、21.3%被调查者认为“基本是”、只有2.78%被调查者是“不确定”的,由此可见,绝大备份被调查者对这些概念还是有积极正确的看法的。
大部分大学生还认为创造与他们的距离并不远,与他们息息相关。
调查者被问到“创造力为科学家、发明家等卓越人士特有的天赋能力”时只有9.57%认为是的,被问到“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时,有70.99%选择“不是”,而只有 2.47%被调查者认为“是”,有80.45%被调查者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由数据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分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创造的。
(二)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1.怀疑精神不高在调查当中知道绝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怀疑精神并不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知识表怀疑态度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大约只有31%的学生会愿意去做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情,可见,大学生并不愿意去做一些会对自已有改变的事情。
但是怀疑对于创新来说是很重要的,不怀疑不改变就不会创新,如果牛顿不怀疑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往下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万有引力的说法了!2.具备创造潜力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怀疑精神不高,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
在被问到“我可以从众多的信息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时只有3.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可见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还是比较发散的,能从多个角度去获取信息思考问题,有72.23%的被调查者能够甚至习惯运用逻辑推理寻找事物的起因;此外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善于寻找新方法去处理问题、具备有益于个人学习、生活的必要技能、自认为具备创新能力、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应用与创新活动的主题、有过用小发明或小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创造力的看法还是比较积极的,具有较大的创造潜力。
3.对创造力的培养态度积极被调查者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持积极态度:95.9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是很重要的;只有8.33%的学生对“创新活动”不太感兴趣;对于大学期间举办的创新活动也是积极参与的,大学期间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创新活动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学生的63.58%;被调查者也希望自身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认为要成为一名创造性人才应该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高科技素养、团队精神、探索精神、勤奋、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等品质;在提及到“就您个人目前情况而言,您目前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如表一所示:表一 您目前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选项小计比例创新人格: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217 66.98%探索精神:指不怕冒险,勇于探索未知、不熟悉新事物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精神状态 20763.89%质疑精神:不随便相信任何言论、学说或权威的看法,尊重事实,并表达自己意见的精神17253.09% 进取精神: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16651.23%团队合作精神: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18557.1% 工程设计能力:具有应用各学科、工程和信息知识进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能力18155.86% 工程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或借鉴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19560.19%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应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不断地更新已有知识结构的能力18055.56%分析综合能力:对事物的特性或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18557.1%创新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思想、理论、工艺和产品的能力20262.35%由表格可看出被调查者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给予较大的期望,希望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态度积极。
三 .创造力理论与实践课开设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创造力理论与实践课开设的情况并不乐观,被调查者所在的学校有一半以上是没有开设创造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所以在被问到“你了解或曾经听说过“创造学”这门课程吗?”时,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是不了解的,而且在有开设“创造学”这门课程的被调查者当中提到他们的学校把这门课程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最大。
但是被调查者对开设该课程的愿望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学校开设创造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被调查者当中只有 2.16%是不愿意修读的,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在大一就开设该类课程,他们认为该课程的学分在2~4分比较合理,这学分已经是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门课程的学分了,可见同学们还是比较重视该类课程,并比较较喜欢修读的。
四.高校创造力培养现状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所在的高校创造力培养现状并不算重视,虽然部分老师已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将小组讨论、师生论坛、激励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或个案研究等形式引入课堂,学生与授课教师、论文指导教师之间有平等的学术交流机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在问到“您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重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多少?”时,大约有一半的同学选择了“1~2个”这一选项。
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表明高校并不太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问到“您认为目前您所在学校工科大学生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时,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如表二所示:表二大学生课程设置合理性[3]选项小计比例设置合理,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57 17.59%设置合理,但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138 42.59%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129 39.81%由表二数据可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本校的创造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满意。
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他们要创新他们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获得足够的物质层面的支持、扎实的专业知识、实用的技能指导、开设创造性课程;还认为阻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习脱离社会,缺乏创新动力、学生生活过于安逸,缺乏创新激情、学校教育过于死板,缺乏创新环境、社会没有创新氛围等等,造成这些现状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创造力培养不到位造成的。
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培养实用性创造性人才时,高校在教学方面需要做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引用企业工程项目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需要体现自主性与创新性、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五.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加点建议(一)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兴趣和欲望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条件,只是培养人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的外在条件,要真正产生和激发兴趣和创造欲望,还得自己有意识的去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有意识的强化的外在的一切都感兴趣或都不感兴趣,起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要培养和激发创造所需要的兴趣和欲望,发展自己创造能力,就要求创造者必须据哟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二)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的教学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
因此,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
(三)因材施教,在常规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创新教育和常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渗透作用,在完成常规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
第一,创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将创新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进行六个学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开发训练及创造力培养,鼓励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试点班”的学生不改变学制,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又要系统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以便系统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力和创造性行为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影响。
第二,将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的人才;在思维能力上,培养既具有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又具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利用大学生的选修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将创造力培养贯串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培养,习惯于采用注入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