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0.8~1cm大小、圆形厚血膜。

厚血膜要求:外观: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镜下 观察其厚度,以每油镜视野5-10个WBC为宜。过厚
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要求。

厚血膜位置:位于玻片右半部分左1/2处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 上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以防 差错;待薄血膜干后玻片头可粘 贴患者信息,亦可用铅笔在薄血 膜头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依次 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影响因素:速度快慢、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夹角
大小等影响血膜的厚薄、大小。
要求:制成的薄血膜外观:厚薄均匀,无划痕,无起伏,
边缘整齐光滑舌状血膜;在镜下看RBC平铺互相接触而 不重叠。 薄血膜位置:薄血膜位于载玻片左1/2处。
厚血片制作

厚血膜 : 用推玻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
升左右血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接着用推 玻片角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
间日疟
间日疟环状体 (薄血膜)
间日疟滋养体(薄血膜)
涨大,可达正 常 的 1.5-2 倍
薛 氏 点 可 出现
阿米巴样滋养 体,浅蓝色, 活泼
金棕色 不明显
12-24
平均 = 16
卵形疟原 虫
涨大,可达正 常的 1.5倍 1.25-
薛 氏 点 可 出现
卵 圆 形 滋 养 体 , 深棕色 明显 蓝色较深,核 较大
4-12
平均 = 8
三日疟原 虫
各期滋 养体 裂殖体 和 配子体



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P. falciparum P. vivax P. malariae P. ovale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 感 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
红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疟原虫的生活史
及其 各发育阶段的基本特点
疟原虫生活史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 个宿主。 1.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 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2.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 原虫的中间宿主。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
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 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 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 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 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 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 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 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P.v.G)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 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间日疟大滋养体(T)与配子体(G)的区别
T
虫体: 较小
G
较大
胞浆: 边缘不规则可见空泡
核: 较小、不规则
边缘规则无空泡
较大有不染色带 色素分布均匀
色素: 较少、分布不匀,
正常
西 门 氏 点 少见
圆 形 , 蓝 色 深 , 深棕色,粗 明显 核紧缩,滋养 体带状
6-12
平均 = 8 呈菊花状
薄血膜中 P.v 的形态
环状体(P.v.R)
P.v.R P.v.R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 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大滋养体(P.v.T)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多,淡红色的 小点,称薛氏小点
恶性疟(取血时间)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 发作后至20h内。

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中检出恶性疟配子体,是 在末梢血出现环状体之后的10天 左右。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
损。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 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 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 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 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 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 的血膜均匀一致。
1. 镜检疟原虫,必须对正常厚薄血膜中各种血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染色性质能够识别。 2. 镜检疟原虫,首先要会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 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后,才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必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 现疑难问题时可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一个 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6.
成熟裂殖体约 含4-12个裂殖 子

周 围 血 中 发 育 阶段
红细胞形态 大小 点彩
疟原虫形态 胞浆 疟色素 裂殖子数
恶性疟原 虫
环状体 配子体
正常
常 见 茂 氏 点
环状体钎细, 常见2个核
粗黑,配子 体中明显
24
6-32
平均
= 10-
间日疟原 虫
各 期 滋 养体 裂 殖 体 和 配子体 各期滋 养体 裂殖体
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
疟原虫生活史
含成熟疟原虫子孢子按蚊 叮咬人 子 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血液 约30分钟 侵入肝细胞 裂体增殖 成熟裂殖体 (含数以万计裂殖子) 肝细胞破裂 裂 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发 育) 发育 小滋养体(环状体) 摄食 营养、发育 大滋养体 核分裂、发育 未成熟裂殖体 核进一步分裂 裂殖体 (成熟) 被寄生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 释放入血流
镜检 (1)一般只查厚片,薄片仅作为疟原虫分类 参考和编号用。 (2)可先以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有 疑问时可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3)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按下图 示意的顺序方向,视野稍叠视野地查完整个血 膜。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成熟裂殖体约 含12-24个裂殖 子
恶性疟(P.falciparum)鉴定 要点
1. 2. 红细胞不涨大 环状体钎细, 一个红 细胞内可有几个环 状体,环状体内可有2 个核 环状体可贴在红细 胞边缘 血片中没有其他发 育期滋养体 配子体呈新月形或 腊肠形 成熟裂殖体约含632个裂殖子 可出现茂氏点
制片时机掌握(取血时间)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 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 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 的取血时机。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 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 间歇期五期。

采血时间: P.v —— 发作后10小时内采血, 各期(R、T、S、G)疟原虫均可 查见。 P.f —— 发作时采血可查到 R;发 作后10天左右采血可查见 G。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薄血膜的制作

薄血膜 :取一小滴血(约1~1.5微升的血量),将血
滴置于载玻片中部,将推玻片的边缘紧贴载玻片血滴前, 使血液沿推玻片边缘散开约 2cm宽时,使推玻片与平 置的载玻片形成25~350夹角,平稳、均匀由右向左推 片,形成舌型、头体尾分明的薄血膜(约2.0-2.5cm宽 2.5-3.0cm长)。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2. 刚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标本盒内,
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 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 厚处不一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 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 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 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制标本盒需 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 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 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T
G
P.V 与 P.f 鉴别报告
1、当血膜中发现环状体时,且数量较多,环纤细,此时应 注意观察全血膜有无间日疟的其他期原虫,如无可判定为恶 性疟。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观察全血膜有 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此两型 疟原虫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典型,则最好 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定恶性 疟。
血涂片制作 及疟原虫镜检技术
烟台市疾控中心 检验科
授课内容
1.厚、薄血膜血片制作方法。 2.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其各发育阶 段的基本特点。 3.间日疟、恶性疟各期疟原虫的 形态与镜检技术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卵形疟 P.ovale
又称蛋形疟原虫,主要分布非洲。太平洋地区、缅甸、东南亚有 散在报告 在我国已基本消灭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有复发
间日疟(P. vivax )鉴定要点
1.
2. 3. 4.
红细胞通常涨 大
薛氏点明显 成熟环状体粗 大 滋养体胞浆有 阿米巴样伪足
5.
6.
血片中可见各 期的原虫形态
间日疟(取血时间)


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 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 主,也可见到裂殖体; 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后数小时,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 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 发作1-2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