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与陈述主题研讨活动纪要一、活动概况活动时间:2012年12月15日上午活动地点: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阶梯教室活动名称:“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与陈述主持人:钮大权特约嘉宾:朱岳楹、陆道清、戚光霞、刘登峰参与人员:全体教职工活动议程:1.特约嘉宾阐述自己的观点2.参与人员提问互动3.主持人总结二、活动过程开场白钮大权(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问题引领,活动导学”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预设问题的质量。
用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与陈述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请特约嘉宾们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特约嘉宾陈述观点、参与人员提问互动。
朱岳楹(语文)发言: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师:上午好!先谈一谈我对今天这个主题的拙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观点。
(一)怎样理解“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引领”主要是要教者转变课堂授课方式,让“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
教者通过预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欲望;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合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抓住关键问题,拓展生成问题。
“发现问题——主动质疑——共同探究——教师点拨”,让学生以问题作引领,在质疑中深入思考,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在探究中发现创新。
“活动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在人文环境上,“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生关系。
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崭新平台,正因为如此,学生才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二)小学语文“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三)“问题引领,活动导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很显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
不通过探究,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不通过探究,就无法正确地把握知识;不通过探究,就不能自主地运用知识。
(四)“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
时间不低于15分钟。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
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
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
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道理,在于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五)“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技巧1.“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第二,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
(时间、地方、方式)第三,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深度)、可探究性(适合学生和教材)。
2.“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要求:“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应着眼于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二,启迪学生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课堂训练应以主观性习题为主,并且要严格控制数量。
(六)“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总结,我们认为“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
其优势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精力集中;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结构紧凑,简便易行。
具体表现为:⒈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
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⒊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
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忌对讽刺学生,忌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⒋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
“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陆道清(语文)提问:请问朱校长,语文学科在“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朱岳楹校长回答: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
其中我校提出的“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备课任务,简单地说概括为四个字:教啥、咋教。
具体地说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第一,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以利于学生探究。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深层次的、具有思考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没有作用。
第二,考虑在课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简言之,就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引导性语言及技巧。
第三,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生活实例。
成芳(语文)发言:本学期我们语文组主要开展了小学语文“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课堂教学研究”,各年级都能围绕自己的主题认真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问题导学的根本在于话题应该以文本为根,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能作用于整篇文章,要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点。
3、问题的设计要精准。
问题导学可以是问题情境式的,问题不在多,在于精。
4、老师要根据需要设问,要关注问题的覆盖面。
5、问题的设计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展开。
6、对于问题要进行小结与整理。
7、话题设计时,语言要简洁,指向要明确。
8、话题的讨论、学生的回答模式,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9、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跟上(精彩之处给予肯定,不到之处要及时指正)。
10、加大阅读量,把课外阅读放入课堂。
戚光霞(英语)发言:各位老师:上午好!对于新课程改革下“问题引领,活动导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我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在体现课堂主体性时,我个人认为“问题引领,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以体验为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成体验式教学目标。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充分体现人本关怀的崭新姿态、以清新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流程、以饱含魅力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多年来,小学英语教学倡导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型教学,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性趣,又能体现“问题引领,活动导学”教学的情景活动?我认为在设计活动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交际性: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本质,活动是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与主要途径。
通过交际性活动,让学生理解知识、澄明存在、生成价值、建构意义,达成主客体的融合统一,体会与人沟通、合作的乐趣,培养文明礼仪、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在设计交际性活动时要注意语言真实自然。
也就是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语言真实、语境真实、语意真实,符合学生真实兴趣,将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英语学习的先导。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有“好知”、“乐知”,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需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去学习、去体验,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许多情境活动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听音猜人”、“蒙眼摸物”、“藏物猜地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