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 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 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 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容止第十 四)
4、巧辞灵思,智慧俊拔之美
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和友谊的 重视,培养成为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 “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等。玄理的 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 容。因此谈吐措词的隽妙,空前绝后。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 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 人。”
(言语第二)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 美,顾云:“千岩竞秀,万 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 云兴霞蔚。”
பைடு நூலகம்二)
(言语第
3、对身体容止的欣赏
从古人的以德取人,转而为以貌取人, 从理性的道德原则,转变为感性的快 乐原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 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美以其不可抵抗的力量,留下了一段 段富于传奇的故事:
三、“芙蓉出水”为上
在先秦时期,从三代铜器那种严肃整齐、 雕工细密的图形花纹中,我们可以得知, 那时“错彩镂金”的美很是流行。这种美 学风格的极端代表作也许是阿房宫和秦陵。 前者是“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 十,复通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 各案署不移徙”。后者是“合采金石,冶 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 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都发生在魏晋时代
二、南北文化和儒道互补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研究表明, 我们文明的源头是复杂的。有一种看法认 为,我们文明的源头大致有三个分支,分 属于不同的地域和集团。第一支是炎黄集 团,第二支是风偃集团,第三支是苗蛮集 团。
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 :
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 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 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 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 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春秋以降,诸 子并兴,然旬卿、吕不韦之书最为平实,其原出 于古礼经(孔孟之言亦最平易近人),则秦赵之 文也。惟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 说杳冥而深远。(老子楚国苦县人)及庄、列之 徒承之,(庄子为宋国人,列子为郑国人,皆荆 楚之地)。
歇的代表作,德彭巴 杜夫人是法国路易十 五的情妇,她最喜欢 的画家就是布歇了, 但是她英年早逝。
弗拉戈纳尔是弗朗索 瓦·布歇的学生,这是 他的代表作品是《秋 千》。巧妙地运用明 暗的变化,以纤细的 笔致,描绘出庭院和 树林的美,非常精巧。 它的纤细的线条,有 种类乎病态的魅惑, 色彩也淡雅。
从总体上说,“芙蓉出水”之美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自然平 淡,宗白华把“玉”看作是这一美学观的体现。他认为, 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之美也即“绚烂之 极归于平淡”的美。一切艺术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趋 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 极绚烂,又极平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隐含了一个 重要的区分,即将儒家思想视为北方文化 的产物,而将道家精神看作是南方文化的 结晶。
李泽厚的说法值得注意: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 要推庄子为代表的道学,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 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 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
如果我们把“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这两种 美感,与西方美学和艺术相比较,也许可以得出 一个有趣的结果:两相比较,“错彩镂金”之美 也许在西方艺术中可以找到类似的现象(当然有 差异),比如罗马时期的艺术,或是罗可可风格 的艺术等,但”芙蓉出水“之美显然是中国文化 所独有的。
《彭巴杜夫人》 罗 可可 艺术代表画家布
(言语第二)
.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 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 “偷,那得行礼!”
(言语第二)
5、慷慨悲凉的生命之美
魏晋风度的中心概念。向死而生中 表达出的生命的执着,而一旦真的 面对死亡时泰山崩于前而不动色的 风采。
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 《广陵散》,曲终,曰: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 靳固不与,《广陵散》于 今绝矣!”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个转变 2、平淡自然美学风格
要学习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 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 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 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 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 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 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 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 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 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 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 《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 《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 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
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 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 互相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 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 “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 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美的历程》)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传统,强调人生的“无己”、“无功” 和“无名”,因此他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念, 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 忘”。
宗百华发现,一方面,这两种美感或美学 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从古 至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指出,魏晋六 朝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中国人的 美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 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渐形成了认为“芙蓉 出水”之美高与“错彩镂金”之美的共识。
——《世说新语·雅量》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
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
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
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言语第二)
以上人物品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美学风格, 是面向自然,走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普遍追求, 因此美学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迁。宗先生认为, 魏晋时期虽然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期, 但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而是一个最富于艺术精神 的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 戴逵的雕塑,稽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 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 杨衔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无不 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 根基和趋向。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 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 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 鸣。
(伤逝第十七)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 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 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 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第三、山水之美的欣赏: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晋人向外发现 了自然。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 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 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 真气扑人。

(简傲第二十四)
2、任自然 第一:人格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 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 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 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 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 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 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 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 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 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四乳连弧蟠缡 纹铜镜
铜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审美观念,但在主导审美观念 之下,也总有不同的其他观点。在先秦时代,反对“错彩 镂金”美学观念的思想家大有人在。
墨子提倡“非乐”思想 ,反对劳民伤财的种种艺术和装 饰。
老子从他的“无为”学说出发,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 小国寡民理想。
为什么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美学出现了这样 深刻的转变?
《世说新语》中所体现出的魏晋风度:越名教而 任自然
1、越名教:对礼教的轻慢,对权 贵的蔑视。
如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与嵇康:
《世说新语·简傲》刘孝标注引《晋书·阮籍 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 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 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賫(lai)酒挟琴 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平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历史上许多艺 术家和诗人都有所论述。李白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杜甫则强调“直取性情真”。梅尧臣曰:“作 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苏轼直言:“大凡为文,当使 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难。”
一、从两个“转向”说起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 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 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馨于前, 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馨于前, 故易之也。”
第一个转向:从写实(形似)——传神 (神似)
第二个转向:从崇尚“芙蓉出水”的美 — —崇尚“错彩镂金”的美
十三)
(任诞第二
第二:情之所衷,正在我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