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V AR模型的分析上海金融学院方晏荷、程志远、谈松浩目录摘要 (1)一、问题的提出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3)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存在的问题 (5)三、模型构建前的准备 (6)(一)模型假设 (6)(二)变量选取与来源 (6)(三)数据预处理 (8)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0)(一)VAR模型简介 (10)(二)单位根检验 (10)(三)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11)(四)脉冲响应分析 (14)(五)模型优缺点 (15)五、结论与建议 (16)(一)主要结论 (16)(二)政策建议 (16)参考文献: (17)附录: (18)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的显著特点。

继2003-2004年高通胀之后,近期通货膨胀水平继续走高,然而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差异。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影响因素更加趋于复杂,通货膨胀形势愈加严峻。

本文从我国现有资料和数据入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2001-2010年十年的月度统计数据,通过选取适当指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货币供应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平均劳动成本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并运用V AR模型进一步探寻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论文首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分析方式和途径。

接着结合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特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基本描述,从而得到了相关的解释变量。

然后结合国内外有关对V AR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入到统计模型的构建和检验过程,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通过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应用V AR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八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结论表明,货币供应仍然是近期影响我国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汇率和外汇储备对缓解通货膨胀水平的作用有所减缓,需要加强重视;投资对通胀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政府购买可以作为财政政策措施之一增强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和人民收入对通胀存在反方向的作用。

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我国国情,就做好通货膨胀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V 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EVIEWS软件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通货膨胀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深入影响着一国经济发展和稳定。

通货膨胀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表现出持续而普遍性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首先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涨,影响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通过物价调整机制,通货膨胀会进一步经由市场渠道影响整个经济体的运行。

因此,关于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问题一直是政府决策者和经济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伴随着种种独特的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波动为代价的。

198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率达到15.3%,1985年就出现了“价格闯关”后的第一轮通胀,通胀率为9.3%;1987~1988年经济企稳回升,GDP增长率分别为11.5%和11.3%,1988~1999年就通胀率分别达到了18.8%和18.0%;1992年~1994年经济高峰持续发展,但随后的1995年通胀率就达到了12.6%。

进入新世纪,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同时也迅速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通货紧缩转变为通货膨胀。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虽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8~2010年的GDP 增长分别达到了9.6%、9.2%和10.3%。

同时通胀率发生剧烈变化,2008年高涨至5.9%,2009年迅速跌至-0.7%,2010年又反弹至3.3%。

图1给出了1978-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I)、GDP平减指数(GDPD)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GDP平减指数和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两个有效的指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显示出很大程度的相同趋势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并且作用深远。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也更加趋于复杂。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更加扑朔迷离。

图1 1978-2009年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概况(二)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胀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后续发展,经济增长也会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的效果。

因此,通胀率可能受经济增长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对通货膨胀也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货膨胀决定因素的复杂,增加了研究通胀的难度。

而目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经验研究,对通货膨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实证研究仍然比较少。

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逻辑研究,结合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选取能够有效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变量。

在前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ve, V AR)模型,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同时,通过结合具体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描述了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从短期不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

全文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别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调整机制。

通过本文的模型解释,可以对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对通货膨胀相关理论的实证检验,有利于理清各相关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程度和机制,有利于加强对通货膨胀的管理。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对通胀多个影响因素的研究和针对某个变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具体研究两种。

总结来说,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学经典范式进行的。

总需求方面,以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认为潜在产出(也就是达到最高生产力的状况下经济体之GDP水准,通常将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为习惯性且受固有的限制。

在其他条件相等时,GDP超出其潜在产出(且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随着供应者提高价格而加剧,且固有型通货膨胀会更恶化。

进一步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滞胀。

Samuelson 和Solow将原来表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菲利普斯模型发展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从而解释了通货膨胀的产生机制。

韩剑(2009)在考察全球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模型对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变动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经验研究。

杨小军(2011)通过构建附加利率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的研究方法,运用中国1997-2008的季度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估计与检验。

总供给方面,通常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

对这两个因素而言,资金数量纯粹只是标的物。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货币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

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

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

易纲(1995)从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化过程、货币需求、无价水平预期等方面讨论了较早时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

张成思(2008)应用具有统计无偏性的Grid Bootstap0估计法和未知断点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了1980—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

结论表明中央银行至少应该在出现通胀压力前一年采取措施,来应对高统账惯性环境下的政策滞后效应。

在应用上述经济学观点作为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对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计量实证研究。

如王利、张桂喜(2009)通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对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货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符合货币数量论学说。

伍戈(2010)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建模方法并利用PcGets软件,实证考察了1994-2009年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产出缺口、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货币现象”,除货币供应外,还有其它更多重要变量进入通货膨胀方程从而共同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

此外,Robert Gordon通过构建“三角模型”,解释了通货膨胀三种主要的混合成因:需求拉动型(demand-pull)、成本推动型(cost-push)和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其中固有型通货膨胀主要因合理预期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

纪敏(2009)研究了外部冲击通过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冲击三条渠道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影响。

袁江(2009)通过建立一个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价格水平“二元分化”、周期性通胀等宏观现象的决定过程,并以2001—2008年的宏观月度数据为基础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存在的问题上述学者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大多仍是基于经验研究,即依据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解释,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的归纳性研究。

为完善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解释,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经验性的归纳研究基础上,需要增加实证计量性的演绎性研究。

每一种理论都是需要实证检验的,理论归纳的合理性必须以现实的统计数据进行说明;(2)在现有的实证性研究中,由于所依据的经验理论基础不同,导致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能引起对通货膨胀问题的不够全面的认识。

这也是本文力图避免的;(3)实证性研究中,对于解释变量的取舍缺乏较为有力的说明;(4)由于我国经济尚未完全实现市场经济转型,数理模型选用的不同,很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

三、 模型构建前的准备(一) 模型假设1.通货膨胀水平一般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本文仍选用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CPI 而非GDP 平减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2.由于采用了数据环比指数化处理,上期数据的影响已经隐含了预期因素,而 预期难以精确衡量,因此本文不考虑预期这一特殊变量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3.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不同,会引起解释变量选择不同,从而影响计量实证研 究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