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现状

浅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现状

浅谈通货膨胀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金融11级2班郭天资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经济现象,而新中国从成立以来一直在间断地受到其影响。

在我国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数次规模较大的通货膨胀都分别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我国再次遭遇到通胀压力,我们应从其本质入手分析,并针对本次通胀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关键字:通货膨胀危害成因综合背景应对措施
(一)通胀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
事实上,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争论不休。

其中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个派别。

其中“货币派”认为通胀即为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正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

而“物价派”则主张以一般或总物价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胀。

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便曾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但无论如何,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一般即为货币过多,供应量超过了经济运行客观的需要,致使货币贬值,从而引发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百害而无一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人民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通胀会引起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即由于工资上
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因此消费降低,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此外通胀还会引起工资上涨,这便使得人们被动进入了更高的纳税档次,而实际收入反而降低。

在宏观经济方面,一来会使得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使出口受阻;而来也会使得居民消费投资下降,从而国民收入下降。

此外,抛开通胀在经济上的影响不谈,这一现象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道德危害。

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人们在经济上收到负面影响,生活水平普遍降低,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关注自己在经济方面的获得。

为了达到原有的生活水平,人们便会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投机性的投资及借贷,而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

近年来影响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也受到了这类因素的一定影响。

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有可能会从道德上腐蚀人们的心灵。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即为货币供应过多。

而在更根本的层面,又具体分为不同情况。

譬如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或本身体制因素等。

需要注意到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未必是单一的,更多时候通胀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所导致的,需要综合各个方面,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通胀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致上共经历过五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大规模通货膨胀发生在建国初期(约1949——1953年),当时
由于进行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所以开支巨大。

加之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后我国经济实力本就积弱,于是造成了这一次的通货膨胀。

第二次大规模通货膨胀大约发生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

当时由于大跃进运动,三线建设等开支巨大,赤字严重,所以通胀。

应该说这次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经济政策与体制本身存在较大问题,对发展急于求成而不顾当时的现状,所以造成了第二次的通货膨胀。

第三次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一方面,原有的体制与消费习惯难以跟上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变化的脚步;另一方面发展本身需要大量资金,除了引进外资,也需要多发货币来支撑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以至出现通货膨胀,人民纷纷抢购生活物资,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第四次通货膨胀发生在九十年代前期。

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我国迎来了改革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经济迅速发展崛起。

但是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也随之而来,是为第四次通胀。

幸运的是,国家领导人及时采取了强硬的措施,使得通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前就得到了根本控制,也相对减小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而零五年后至今可成为新中国的第五次通胀。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顺差迅速大量累计。

但由于我国尚有些不成熟的外汇管理体制限制,再加上本身经济结构失衡,仍然投资大于消费,于是货币供应量迅速扩大,致使物价上涨。

尤其是在始于零
八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由此则带动社会数十万亿的投资,使得通货膨胀更加严峻。

(二)我国当前通胀现象的特征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其特征的,主要有结构性上涨、温和性特征、成本推动、传导性较弱等。

所谓结构性上涨: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但现在表现为物价变动过程中的结构性差异。

本轮结构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三大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外,本轮通胀的城乡和区域性差别比较大。

所谓温和性特点:按照经济学界的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温和通胀与严重通胀两类。

而对照相应数据可知,目前我国的情况依然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危害。

但我们毕竟已经感觉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并不应该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所谓成本推动的特点:本轮通胀的压力主要是由于粮食等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的而粮食价格上涨又是由于粮食产量的下降造成的,应该属于成本推动。

而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引导国内能源、钢材等价格的上升本属于投资需求膨胀导致,主要属于需求拉动。

但是这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涨时,间接的也属于了成本推动因素。

所以本轮经济体现出的是一种成本推进导致的通胀。

所谓传导性较弱:本轮通胀的价格传导效应在逐渐减弱,时滞延长。

原料、运输等方面价格迅速上涨后,大部分居民消费工业品价格没有及时同步上涨,而家用电器、服装、纺织等价格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医疗保健、日用品及文化办公用品价格则相对稳定。

此次物价全面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但它不是长期性的通货膨胀,而是短期性的波动、是结构性的、温和性的、是经济增长在价格上的一种反映。

(四)对于当前通胀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的通胀仍在持续,并且短期内很难得到真正根除。

对于日渐强化的通胀预期,我们需要提高预见性,综合运用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

首先,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进行政策上的灵活调整。

这里所说的主要指与通胀联系较为密切的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两个方面。

在货币政策上,由央行采取各种手段回收货币,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及发行央票等。

同时,也要注意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于总体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做出恰当的调整。

而在财税政策上,应坚持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税收方面的调整来减小通胀所带来的危害。

其次,我们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通过各种手段来大力挤压资产泡沫。

近年楼市和股市的过度活跃不仅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可用资金.更是大大强化了通胀预期。

因此我们必须调节信贷结构,严防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股市并助推资产市场泡沫,造成类似于美国次贷
危机的局面。

同时也应通过增加土地供应以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措施来尽量平抑房价。

再者,应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农业是我国最基本的产业之一,一旦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各种连锁反应,便将不可避免地触发通胀。

因此,我们应当从各个不同方面支持农业、农民发展,保持粮食的稳产势头。

同时也可以考虑动用财政资金适量收储农产品,以备在必要时起到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此外,我们应当重视加强对于国际热钱流入的监管。

综合世界经济形势来看,今年的经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从货币来看,美元持续走软.而其他新兴国家货币近期都出现了明显升值,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更是一再对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此时我们必须适当动用外汇管制手段.积极应对热钱流入持续加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对于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方案出台需审慎,做到合理控制资源类产品价格。

虽然目前CPI正处于低位,给水、电、油、气等日常所需的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留下了一定空间,但在政府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整体承受能力,以免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提价当作体现资源价值、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而应该更多地顾及民生,同时综合其他手段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类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西奥多.达林普尔:《通货膨胀的道德危害》
高希宁:《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分析》
冯海湘:《当前我国通胀预期的运行特征、态势及有效管理对策》许善达:《本轮通胀特点和应对之策》
——大一新生
金融学概论知识论文
姓名:郭天资
学号:2011010606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