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002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推广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随即全面铺开。
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示范校,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双循环递进式(课堂与车间)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理解、巩固理论,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质量。
戴尔的“经验之塔”说明了做的经验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知识能力递进式提升,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实施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1.环境要求。
学习环境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为保证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在理实一体化车间或现代化技能教室进行。
课堂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由于这种
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场所既要有教室的功能,如桌椅、黑板、多媒体设备等,又要有足够的工位、实验实训器材。
2.师资要求。
双循环递进式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能力。
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还要熟悉企业管理文化,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和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克服就业恐慌,实现学生到工人的无缝对接。
3.备课要求。
备课要包括授课计划与教学考核。
教学计划要求融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为一体,以任务为中心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考核是指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
4.学生要求。
为保证课堂任务顺利完成,提高学生参与、合作能力,课前需要对学生按照性格、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合理分组,使其符合社会相互依赖理论,即各个小组或任务相互联系和依赖、小组成员的搭配优势互补依赖、任务的分配内容上的依赖、小组成员角色的依赖、交流激励,等等。
二、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任务描述。
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
生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初探。
学生根据现有的工具和经验,到理实一体车间尝试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强调安全事项,参照海尔6S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操作提出具体要求。
小组成员采用大脑风暴法对任务的解决设定行动方案。
这个过程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学生记录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明确学习框架,为回到课堂进行重难点学习打下基础,至此完成第一个循环。
3、任务学习。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任务初探情况,对任务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必要的示范,特别是对存在共性的问题加以强调。
学生经过学习掌握重难点之后,实现认知层次上的递进。
4、任务实战。
学生回到车间继续完成任务,各小组制定详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组内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
教师对任务有一个具体精致的要求,监督指导学生参与情况和任务完成质量,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帮助,对课堂大局进行调控。
5、任务评价。
学生回到课堂汇报任务完成情况,选择小组汇报、学生点评、老师评价的方式对任务进行总结提高,尤其是对实战过程中好的做法和错误的做法进行梳理,扬长避短。
按照6S管理要求,对教学环境进行整理。
6、任务拓展。
老师布置弹性化学习任务,进行能力拓展,把学习环境扩大到课外。
至此完成第二个循环。
就这样通过先做后懂再提高的步骤,知识能力一体化,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综合素养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得以提高。
三、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一切教学模式改革都要回归到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中来。
我们在实施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期间,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以下可喜的成效:一是厌学现象明显减少。
中职生辍学一直是令职业学校头疼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解放了老师,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流失现象得到根治。
二是考试不再令学生恐惧。
无论平日检测还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内容都是学生亲手验证过的东西,自然比死记硬背印象深刻得多,考试变得轻松,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也明显提高。
三是毕业生素质得到企业的好评。
在学校每年的校企合作战略交流会上,合作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素质给予高度评价,具体表现在团队合作意识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明显优势、综合素养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双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得到了企业、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学校硬件建设需要不断优化外,对教师的双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