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演讲报告醉驾入刑案例分析组长:蔡敏组员:冯燕秋,冯志勇,李丽娜,陆艺桦,严森斌2011—2012第一学期目录一、案例回放 (3)二、修改后关于酒驾醉驾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第九十一条) (3)(一)酒后驾车 (3)(二)醉酒驾车 (4)(三)酒后驾驶营运车辆 (4)(四)醉酒驾驶营运车辆 (4)(五)醉酒驾车肇事 (4)三、醉驾入刑的相关内容 (4)(一)醉驾的标准 (4)(二)醉驾入刑前后的区别: (4)四、醉驾入刑的相关思考 (5)五、案例分析 (5)(一)政策制定 (5)(二)决策模式 (5)1.何谓渐进模式? (5)2.渐进决策的特征: (6)3.为什么醉驾入刑属于渐进决策模式? (6)(三)新疆克拉玛依“醉驾第一人”与北京醉驾刑满释放第一人案例对比 61.新疆克拉玛依“醉驾第一人” (6)2.北京醉驾刑满释放第一人 (7)3.对比 (7)4.自由裁量权定义: (7)5.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 (7)(四)醉驾入刑价值分析 (7)1.社会价值 (8)2.法律价值 (8)(五)醉驾入刑存在问题及相应建议 (9)1.“醉驾”标准的具体使用问题 (9)2.自由裁量权问题 (9)3.因公醉驾与因紧急醉驾问题 (10)六、我组结语 (11)醉驾入刑案例分析一、案例回放【案例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无视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酒后乃至醉酒驾车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让社会对醉驾引发了超常的关注。
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的情况,1998年,全国共发生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
2009年1-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
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加上2008年到2010年的孙伟铭案、张明宝案以及谷青阳案等重大醉酒肇事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的约束醉驾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10年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时,围绕“醉驾”是否犯罪?又该如何处罚?究竟如何才能遏住““醉驾”?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
这次审议的草案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这意味醉酒驾车不但入罪,而且不管是否造成后果,都将处罚。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中获得高票通过,并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该修正案二十二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修改后关于酒驾醉驾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第九十一条)(一)酒后驾车酒后驾驶机动车延长了暂扣驾驶证的时间,时间为六个月,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增加了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规定。
(二)醉酒驾车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增加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针对该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三)酒后驾驶营运车辆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增加处十五日拘留的行政处罚,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四)醉酒驾驶营运车辆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该条款增加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五)醉酒驾车肇事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三、醉驾入刑的相关内容(一)醉驾的标准醉酒驾车的判定标准:酒精含量大于(等于)每100毫升血液中80毫克/的行为属于醉酒驾车。
根据国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2(二)醉驾入刑前后的区别:1. 性质不同。
入刑前是行政处罚,入刑后是刑事处罚。
2. 期限不同。
行政拘留1日以上15日以下,数行为并罚不得超过20日;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行为并罚不超过1年。
3. 后果不同,拘役是会给当事人留下刑罚记录,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如对律师、公务员、国企员工等面临的可能是丢掉工作的问题;相比来说,行政拘留的影响就要小很多。
3四、醉驾入刑的相关思考(一)政策制定过程(二)从醉驾入刑的决策过程来看,它主要属于什么决策模式?为什么?(三)新疆克拉玛依“醉驾第一人”与北京醉驾刑满释放第一人这两个案例存在什么原因致使两个相似的案例其判定结果的不同?(四)通过价值分析(主要是社会价值和法律价值)指出醉驾入刑的优点(五)醉驾入刑存在什么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意见。
五、案例分析(一)政策制定随着机动车辆数量以及驾驶员人数的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酒后驾驶乃至醉酒驾驶的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当初机动车辆的增多方便人民的日常出行的愿望相违背,也就意味着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不单单是问题,它还是社会问题。
由于其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因而产生公共问题。
随后的孙伟铭案、张明宝案以及谷青阳案等重大醉酒肇事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高度关注,产生公共议程。
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专家人士开始日益关注酒驾及醉驾的问题,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共议程上升为政府议程。
政府开始针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因而,醉驾入刑提上了立法议程。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醉驾入刑这一项。
(二)决策模式从醉驾入刑的决策过程来看,它主要属于渐进决策模式。
1. 何谓渐进模式?渐进决策模式是決策者在已现有的情況下去采取少量的,渐进的,以及边缘性的调整。
透过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的改变,渐渐地去达到原先的理想目标。
42. 渐进决策的特征:◆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这以往政策的承诺。
◆渐进主义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系基础的变革。
◆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于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53. 为什么醉驾入刑属于渐进决策模式?(1)醉驾入刑都是在以往处理酒后驾驶以及醉酒驾驶的条例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具有继承性。
(2)由于以往政策无法很好的解决酒后驾驶以及醉酒驾驶的问题,因此经过决策者的分析与评估,提出了醉驾入刑的政策。
(3)醉驾入刑属于一种保守的补救措施,与渐进决策一致。
(三)新疆克拉玛依“醉驾第一人”与北京醉驾刑满释放第一人案例对比1. 新疆克拉玛依“醉驾第一人”2011年5月4日23时45分,在新疆克拉玛依市胜利路与昆仑路路口,该市市民王某酒后驾驶皮卡车,被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区大队执勤民警拦停,并带至医院抽血化验。
经司法鉴定,王某血液酒精含量为83.06mg/100ml。
王某供述,当天,他和妻子吵了架,心情郁闷,独自喝了一杯白酒后,开着单位的车出去散心,刚到路口就被交警拦住了。
6月3日,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法院对该案公开宣判:王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应判处拘役,并处罚金。
但考虑到其酒后驾车是在夜深人静、道路上行人较少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且被告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法庭认定此案“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依照《刑法》第133条、第37条规定,判处王某犯危险驾驶罪,免予4陶学荣﹒公共政策概论[M]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1刑事处罚。
62. 北京醉驾刑满释放第一人5月14日0时许,29岁的刘某酒后驾驶比亚迪小轿车,由东向南行驶到南四环马家楼桥上时,被交警查获。
经检测,刘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5.7mg/100ml,检方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丰台法院开庭时,刘某表示认罪。
刘某供述说,他平时从不酒后开车,近期妻子患病,加上家里有些琐事,他比较心烦。
5月13日晚上,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几人就喝了3瓶啤酒。
后来,他觉得自己还算清醒,就开车回家。
丰台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应予处罚。
鉴于刘某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其酌予从轻处罚。
最终丰台法院对刘某判处拘役1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73. 对比综上两个案例,案例一因考虑到其酒后驾车是在夜深人静、道路上行人较少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且被告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法庭认定此案“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
而案例二中,刘某也是在夜深人静、道路行人较少之时醉驾,两者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两人认罪态度都较好,那为什么刘某需要拘役一个月而王某不用呢?这其中就是因为存在自由裁量权。
因为没有明确的量刑标准,法官根据视情节、后果而定,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各地法院处理此类案件较为混乱。
4. 自由裁量权定义: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85. 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刑事案件过程中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
(四)醉驾入刑价值分析6内地出现首例醉驾免刑案律师指执法弹性过大凤凰网2011-06-227内地出现首例醉驾免刑案律师指执法弹性过大凤凰网2011-06-221. 社会价值首先,醉驾入刑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一些醉驾者为了个人一时痛快,将其他人的生命当儿戏,就像南京张明宝酒后驾车冲入人群连撞9人造成5死4伤交通事故。
醉驾入刑背后所隐含的是对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尊重和保护。
再者,醉驾入刑对于醉驾者而言,是一种法制教育和挽救,让其意识到醉驾的严重性。
最后,醉驾入刑衔接了酒驾肇事处罚的缝隙。
对以前对于酒驾、醉驾的处罚加以调整,由结果犯改为行为犯,通过遏制行为来避免结果。
刑事制裁对醉驾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让醉驾行为人对自身的醉驾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才能不酒后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公安部交管局7月6日通报:自5月1日“醉驾入刑”以来,公安机关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数量、查处醉酒驾驶机动车数量、因酒后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因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4项数据较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全部超过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