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主控模块向NFC模块发送密钥组;NFC模块接收所述密钥组并将其发送至寄存器寄存,然后打开第二场强;NFC模块读取第二场强内的智能卡,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若一致,则生成开锁命令。
通过NFC模块比较主控模块下发的密钥组和进入到其场强内的智能卡的密钥组,一致才能开锁,成功地将NFC技术应用于门禁系统,配合具有专用密钥组的智能卡,提高了智能锁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不易破解,消除了安全隐患;不仅能满足在适当距离(几厘米)内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而且在保证足够安全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临时访客的实时性。
权利要求书1.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主控模块向NFC模块发送密钥组;NFC模块接收所述密钥组并将其发送至寄存器寄存,然后打开第二场强;NFC模块读取第二场强内的智能卡,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若一致,则生成开锁命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向NFC模块发送密钥组之前,还包括:NFC模块时时打开第一场强,并于第一场强内感应到智能卡后向主控模块发送索密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锁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强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二场强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包括:依次调取智能卡每个扇区内存储的密钥,并将每次调取的密钥与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的所有密钥进行对比,若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存在与调取的密钥一致的密钥,则调取的密钥通过;若每次调取的密钥均通过,则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锁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还包括:若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存在与权限扇区内存储的密钥一致的密钥,则读取权限扇区内权限数据块内的权限信息,将读取到的权限信息与主控模块内存储的全部权限信息进行对比,若主控模块内存在与读取到的权限信息一致的权限信息,则权限扇区内存储的密钥通过;所述权限扇区为所述智能卡的多个扇区中的一个;所述权限数据块为所述权限扇区的多个数据块中的一个。
6.一种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读写卡器与交互终端进行电连接;将属于一个智能锁的一个或多个智能卡分别置于读写卡器的感应区内,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通过交互终端将该智能锁的编号和密钥组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一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包括:交互终端从服务后台获取读写卡器感应区内的每个智能卡的初始密钥;交互终端分别使用其获取到的每个初始密钥认证该初始密钥对应的智能卡,若认证成功,则向该智能卡的每个扇区内分别写入新密钥,所有扇区内的新密钥组成密钥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一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的同时,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属于该智能锁的每个智能卡写入其权限信息;通过交互终端将属于该智能锁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所述智能卡的信息包括UID和权限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个智能卡写入其权限信息包括:交互终端从服务后台获取读写卡器感应区内的每个智能卡的初始密钥;交互终端分别使用其获取到的每个初始密钥认证该初始密钥对应的智能卡,若认证成功,则从智能卡的多个扇区中选择一个作为权限扇区,并从选出的权限扇区内的多个数据块中选择一个作为权限数据块,再向权限数据块内写入该智能卡的权限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将该智能锁的编号与密钥组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后,还包括: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后,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删除服务后台内属于该智能锁的全部或部分智能卡的权限信息;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同步更新命令;所述智能锁删除对应的全部或部分智能卡的权限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锁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后,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向服务后台内写入增加的智能卡的信息;服务后台向该智能锁发送增加的智能卡的信息;通过交互终端或智能锁向对应的智能卡内写入与之对应的权限信息。
技术说明书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及设置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及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目前,由于人们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智能门锁支持的开锁方法也越来越多,但现有的门禁系统大多无法自动识别临时访客身份,从而导致实时性和安全性不够高;而且目前很多门禁产品使用原始IC卡的ID号去做门禁卡,没有进行加密认证或者开发专用的密钥,容易破解,安全隐患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及设置方法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及设置方法。
一种智能锁开锁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主控模块向NFC模块发送密钥组;NFC模块接收所述密钥组并将其发送至寄存器寄存,然后打开第二场强;NFC模块读取第二场强内的智能卡,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若一致,则生成开锁命令。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模块向NFC模块发送密钥组之前,还包括:NFC模块时时打开第一场强,并于第一场强内感应到智能卡后向主控模块发送索密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场强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二场强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包括:依次调取智能卡每个扇区内存储的密钥,并将每次调取的密钥与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的所有密钥进行对比,若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存在与调取的密钥一致的密钥,则调取的密钥通过;若每次调取的密钥均通过,则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比较存储在智能卡内的密钥组与寄存在寄存器内的密钥组还包括:若寄存器内的密钥组内存在与权限扇区内存储的密钥一致的密钥,则读取权限扇区内权限数据块内的权限信息,将读取到的权限信息与主控模块内存储的全部权限信息进行对比,若主控模块内存在与读取到的权限信息一致的权限信息,则权限扇区内存储的密钥通过;所述权限扇区为所述智能卡的多个扇区中的一个;所述权限数据块为所述权限扇区的多个数据块中的一个。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锁设置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读写卡器与交互终端进行电连接;将属于一个智能锁的一个或多个智能卡分别置于读写卡器的感应区内,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通过交互终端将该智能锁的编号和密钥组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一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包括:交互终端从服务后台获取读写卡器感应区内的每个智能卡的初始密钥;交互终端分别使用其获取到的每个初始密钥认证该初始密钥对应的智能卡,若认证成功,则向该智能卡的每个扇区内分别写入新密钥,所有扇区内的新密钥组成密钥组。
进一步的,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一个智能卡写入该智能锁的密钥组的同时,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属于该智能锁的每个智能卡写入其权限信息;通过交互终端将属于该智能锁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所述智能卡的信息包括UID和权限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分别向每个智能卡写入其权限信息包括:交互终端从服务后台获取读写卡器感应区内的每个智能卡的初始密钥;交互终端分别使用其获取到的每个初始密钥认证该初始密钥对应的智能卡,若认证成功,则从智能卡的多个扇区中选择一个作为权限扇区,并从选出的权限扇区内的多个数据块中选择一个作为权限数据块,再向权限数据块内写入该智能卡的权限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交互终端将该智能锁的编号与密钥组分别上传至服务后台后,还包括: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后,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删除服务后台内属于该智能锁的全部或部分智能卡的权限信息;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同步更新命令;所述智能锁删除对应的全部或部分智能卡的权限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后台向智能锁发送其密钥组和属于其的每个智能卡的信息后,还包括:通过交互终端向服务后台内写入增加的智能卡的信息;服务后台向该智能锁发送增加的智能卡的信息;通过交互终端或智能锁向对应的智能卡内写入与之对应的权限信息。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锁开锁方法,通过NFC模块比较主控模块下发的密钥组和进入到其场强内的智能卡的密钥组,一致才能开锁,成功地将NFC技术应用于门禁系统,配合具有专用密钥组的智能卡,提高了智能锁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不易破解,消除了安全隐患;不仅能满足在适当距离(几厘米)内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而且在保证足够安全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临时访客的实时性。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锁开锁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锁设置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