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及其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及其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及其文化差异时间:2009-09-05 19:20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次浅析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及其文化差异摘要:欧美各国都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而交际能力的构建与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极大关系,因为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意浅析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及其文化差异摘要:欧美各国都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而交际能力的构建与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极大关系,因为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着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形式、文化差异,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语言习惯、文化知识、文化差异、欧美各国都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而交际能力的构建与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极大关系,因为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着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形式、文化差异,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走进了全球化时代,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而且还在加速进行。

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该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历史,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不尽相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某一种语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特征。

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人员的流动,本身就需要和伴随着语言的流动,语言之间的交流、融合成为全球化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条件。

各种语言都被卷入到全球性的互动中去了,每种语言都受到其他语言特别是强势语言的影响,语言全球化是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语言的学习也是其文化内涵学习的过程。

一、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习惯用语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促进语言学习。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对语言作用的认识,最明显地体现在一个名族的成语、谚语和俗语中,由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喻体可能各有特点,但是其表达的语义是一致的。

胡仲文教授对英语惯用下过如此的定义:“所谓惯用法,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

”在英语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习惯表达,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正确掌握每种语言中的习惯表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习中是必不可少。

现在特对与狗有关的习语做一些粗略小结: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

在很多名族的文化中,都存在有宠物文化,但是,它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名族性。

比如说狗,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狗是一种很卑微的动物,人们一般都讨厌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做坏事,因此在中文里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之说。

任何中国人都不希望自己被称之为“狗”。

比如说“走狗”“黄狗”在中文中皆含贬义,走狗多指为恶势力卖命,为虎作伥的人。

曾经有人把它翻译成“running dog”,这一翻译仅仅表法了“跑着的狗”之意,不含任何贬斥,此翻译应为不妥。

英语中的“yellow dog”也不能直接译为中文“黄狗”,此词在中文中曾经指代国名党反动势力,带有贬义,现多译为“被逼的家伙,胆小鬼,杂种”等贬义色彩颇浓的词。

在中国农村,以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底下,小孩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常有小孩未及成年即夭折,因此那是很多小孩有“狗剩”、“狗子”、“小狗”等乳名,其意常不再于人们对狗的喜爱,而是取狗的贱名,容易养活之意。

而英美文化主流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和罗马人多把狗当作人的忠实朋友。

除一些外来词汇带有贬义以外,大部分属于中性或褒义表达。

在英语中,dog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的关系。

1、dog在作动物之意理解时中性的,没有褒贬可言。

如:police dog(警犬) ,mad dog(疯狗)I could hear the neighbor’s dog barking.(我可以听见邻居家的狗叫声)2、狗在英美文化中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习语,中性和褒义的习性表达最多,内容也极为丰富。

且都表达习惯性词语的意义。

如: 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领导者,头儿),dog days (三伏天),help a lamb dog over a stile(助人度过危难),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3、受到圣经的影响,少数习语里狗也作为不好的象征,如:lead a dog’s life (生活贫困),die a dog’s death (潦倒而死),所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人群,反映名族文化特征的习语也是一样,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语言,接触并使用语言,本名族语言也好,外语也好,虽然能听会说,能读会写,对于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却不一定十分明了。

因此,掌握习语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语言才能真正成为传神达意的交际工具。

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尊重;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语言来记录和评价客观事物,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毫无疑问,不同国家的语言习性还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由于各名族生活的环境不同,走过的历史各异,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自然不同,比如中国人见面时常用:“吃饭了吗”,“你多大了啊?”,等等一些简单的寒暄用语,翻译成英语就是:Have you had your meal? How old are you?在外国人看来全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甚至反感回答的。

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就有可能造成误解,由于语义、语用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常常在交际中出现失误与不得体,所以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语言的角度出法,了解其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二、熟悉西方语言中的成语典故,明确其引申意义。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文化是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习语习惯,比如固定的成语典故,这些是并不能通过字面意思去解释的,而是根据其具体的出处,引申出其典型的意义。

下面就列举几个成语进行分析:1、axe to grind这条成语的由来是于美国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少年时代的一段趣事有关,富兰克林少年时在自家农场上劳动,这是一位陌生男子来到他的面前,一边看富兰克林转动砂轮,一边夸奖他,同时将自己的斧子放到砂轮上。

小富兰克林被这人的赞扬搞得飘飘然,于是更加飞快地转动砂轮。

斧子终于磨好了,那位男子却飘然远去。

小富兰克林的双手却磨出了许多血泡,这时他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Axe to grind意思就是something to gain for yourself; a selfish reason,汉语译为“花言巧语哄骗他人达到个人目的,居心叵测”。

Whenever he flatters your generosity, he will certainly have an axe to grind .每当他赞扬你的慷慨大方时,也是一定是有什么企图了Everyone knows Mr. Brown is a man with an axe to grind .大家都知道布朗先生是一位城府极深的人2、birthday suit《圣经》中说,每个人都是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的。

Birthday suit 暗指我们的身体,所以该短语的意思是the skin with no clothes on ; complete nakedness,汉语意思是“光着身子,置身裸体,一丝不挂”。

该名词短语通常和介词in 连用,在句子中做状语。

这是一种带有嬉戏口吻的说法,用于熟人之间。

The little boy was sunbathing on the beach in his birthday suit .这个小男孩赤条条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Some old hate the picture of a woman in her birthday suit. 一些年长的人看不惯裸体画像。

像这样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倘若学生们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成语典故语,那么在阅读和交流时自然会碰钉子。

三、了解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商务交流,在使用时可以游刃有余。

在商务交际和谈判中,了解英语文化差异和语言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商务活动强调人实际的商务沟通能力,能否用最准确、清晰的商务语言来与老板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成功与否。

在商务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双关现象,而双关语的双重语义使得翻译成为一件棘手的事。

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加上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差很大,这些都给双关语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翻译实践,使用语用对比翻译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双关语的翻译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

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很难区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这时只需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即可,这就是语用综合对比翻译。

我们通过使用语用对比翻译方法来翻译商务英语中比较难翻的双关语就可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

这都要求要求商务人员应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商业知识、商务技能,学习和理解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字面意义、结构意义及社会意义的同时必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明确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谨慎使用,特别是在商务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商务英语中“价格”一词的多种用法:“价格”一词在外贸英语中常译为price,这没有错,但在实际同国外交往的信函中还有很多其他表达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