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银行学复习资料(三)资产证券化理论

投资银行学复习资料(三)资产证券化理论

• 现金资产的证券化: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证券投资将现金转换成证券的过程。
4、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和基本原理 核心原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 包括: • 资产的估价 信贷资产和部分证券资产的证券化——现金流折现法 实体资产——对比估价法 大部分证券资产——期权估价法 • 资产的风险/收益分析:风险/收益模型在证券化中的作用是用来确定证券化资产未来现 金流的贴现率。主要使用现金流折现法。 基本原理: 1)资产重组原理: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着重从资产收 益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 • 内容:最佳化原理、均衡原理、成本最低原理、优化配置原理 2)风险隔离原理:着重从资产风险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是关于资产风险重新分 割和重组的原理 • 内容:如何通过隔离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其他资产(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的 风险来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从而最大化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的利益。 • 提高效率的方式: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进行风险转移、投资者承担其愿意承担的风险 3)信用增级原理:从信用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即如何通过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来保证和 提高整个证券资产的信用级别。直观上,信用增级会增加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在 资产证券化的实际运作中,几乎所有的资产证券化都包含某种形式的信用增级。
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资产池”,然后将这一资产池销售给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 “特殊目的载体”(SPV),由SPV以预期现金收入为保证,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 和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并将日后收到的现金流给 投资者以偿付,从而实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的目的。
• 证券资产的证券化:将证券作为基础资产,再以该证券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 为基础发行证券(证券投资基金,以现有证券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为基础发行新的证 券)
2、资产运营的一般模式 定义:
• 狭义:强调产权经营,认为资产经营就是通过产权经营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把 并购作为资产运营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 广义:资产运营是公司对其可以支配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 资产增值目标的过程。
书本定义:以价值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以资产价值形态的管理为基础,通过资产的优化 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来实现资产增值最大化的目标。也即通过资产的五种价值形 态自身以及互相之间的转换来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资产运营方式可被概括为通过资产在四种价值形态之间的配置以及在各种形态间的互相 转换来实现经济中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过程和行为。
8、资产证券化的类型 • MBS v.s. ABS
区分标准: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不同(MBS的基础资产为住房抵押贷款、ABS的基础 资产为除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资产) • 过手型证券化 v.s. 转付型证券化 前者不对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任何处理,而是将其简单地“过手”给投资者; 后者根据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和期限等的不同偏好对基础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了 重新安排和分配,使本金与利息的偿付机制发生了变化5、资产证券化的原来自 •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微观动因
• 从投、融资来看:实质是对被证券化资产的特性(期限、流动性、风险和收益)进 行重新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也是金融工具由初级向高级进行深加工的过程。
• 从金融中介机构的角度来看:竞争迫使其更多的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 从政府监管角度来看:一方面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要促进发展。 •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动因
• 4)根据资产是否能够和所有者分离 ○ 主动资产:劳动力、知识等 ○ 被动资产:土地、厂房
• 5)根据资产价值形态上的不同 • 现金资产:以非消费目的存在的现金,用于投资 • 实体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 信贷资产:债权资产,包括银行贷款和应收账款 • 证券资产:各种有价证券 • 智能资产:资产运营过程中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是创造新的经济利益的能力
○ 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实现全额价值 ○ 不完全流动性资产: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寻找到买主的时间 2)资产的可逆性:指资产带给其所有者的价值占购买者同期购买该资产所支付成本的 百分比。(包括费用、佣金、时间) 3)资产的可分性:涉及资产交易的最小单位,一项资产可进行的交易的最小单位不仅 对于确定资产交易的成本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是资产交易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4)价值的可预见性:指一种确定性,一项资产在未来任何一天的现金价值都可以完全 预测。一般而言,对资产价值的预期会因为投资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资产的收益性:指资产在一段时间内所带来的全部收入减去花费的成本。
首先,资产证券化促进了资产运营的分配效率(通过价格调节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的能力)。具体促进了如下几方面的资产运营分配效率:
○ 提供了一种将资产的收益与风险有效识别和细分的机制 ○ 可根据主体的不同需求,分散和有效转移风险 ○ 可扩大投资者的资产选择集,又改善了融资 ○ 打破了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 其次,资产证券化促进了资产运营的操作效率(指资产运营能通过最小成本达到资 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 可改变传统的不适应资产运营趋势的金融组织 • 有效的改善了金融交易的信息条件
资产运营特点: • 以价值为中心的向导机制,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以资产增值最大化为目标。 • 对象是资产的五种价值形态。 • 注重资产的流动性,强调资产价值形态变换的便利性。 • 实际上是一种资产结构优化的过程。(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风险结构) • 资产运营的收益主要来自资产优化组合后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的增 加,即资产价值的提高。
资产证券化理论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19:36
1、资产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 资产的定义:资产是能够给其所有者带来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的物质。
内涵: 1)资产具有收益性 2)资产具有风险性(未来提供,具有不确定性) 3)资产具有产权明确性 4)资产具有非消费性 确定是否是资产的唯一标准:能够给其所有者带来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而在现实经 济中,符合这一标准的物质则采取了多种形式。 • 资产的特性: 1)资产流动性(实现资产价值的便利程度与速度)
• 分类: 1)根据资产的存在形式 ○ 有形资产:厂房、设备、办公用品、现金等 ○ 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品牌等 2)根据资产的变现速度 ○ 流动资产:能够较为快速变为现金的资产 ○ 固定资产:不能迅速变为现金的资产 3)根据资产在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金融资产:货币、有价证券等 ○ 非金融资产:实物
• 股票发行与上市 • 债券发行与上市 • 不动产证券发行与上市 •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行与上市 • 信贷资产证券化: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入的信贷资产(银行贷款、企业应收 账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 住房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MBS) • 资产支撑的证券化(ABS):通常由发起人将预期可获取未定现金收入的资产,组
3、资产运营一般模式中的资产证券化
关键:灵活运用资产、落实法律保护、有现金流保障支付(有期限、票面、价值)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 式,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和现金资产证券化。 • 实体资产证券化: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主要方式:
6、资产证券化的步骤 1)确立资产证券化目标并组建资产池 2)设立特别目的机构 3)资产转移 4)信用增值 5)信用评级 6)证券发行 7)向发起人支付资产对价 8)现金流回收和还本付息
7、资产证券化对各主体的意义 对原始权益人的好处: • 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 资金来源多样化 • 达到资产负债表外化的目的 • 降低资金成本(对于“投资级”的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对于“非投资 级”企业,提供了可能的融资方式) • 稳定的服务费收入 对投资者的好处: • 为某些投资者提供了合规投资 • 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与报酬、短期与长期组合十分多样化的金融商品 • 为握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提供长期、高报酬而且信用级别优良的投资渠道 • 衍生的一些短期性、浮动利率产品,也为一些拥有短期资金者所喜爱 对原始债务人的好处: • 解决原始权益人资金来源不足问题,从而解决了原始债务人融资难的问题 • 原始权益人利用资产证券化可以开发出新的借款方式,借款人有了更多的借款选择 对投资银行的好处: •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品的设计、评价、承销以及二级市场交易,都代表着投资银行可观 而稳定的服务费收入 • 在资产证券化的制度中,潜藏着庞大的金融创新机会,代表了市场扩张的可能性与高获 利性 对金融管理当局的好处: • 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 • 市场机制监督金融机构的贷款品质,改善整体金融机构质量 • 转变中小金融机构的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