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特征
中国煤的分类:
贫煤(meager coal) 贫瘦煤(meager lean coal)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岩特征:
煤是一种有机岩,利用研究岩石的方法来研究煤的 学科称为煤岩学。换言之,煤岩即煤的有机岩石性 质和特征。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宏观煤岩特征:
煤的结构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煤的结构 规则部分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煤的结构 不规则部分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 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 烟煤、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对于腐泥来说,则经历了硬腐泥、腐泥褐煤、腐泥亚 烟煤、腐泥烟煤到腐泥无烟煤的媒化作用。
第一次煤化作用阶跃: 水分显著减少 边基侧链脱落生成油气 煤中微孔增多,比表面积增大 吸附性增强 孔隙空间被快速充填
独特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 非常规储层:典型的自生自储、多重孔渗的有机储层 特有的产出机理:排水—降压—解吸-采气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成煤物质:由于聚煤条件的不同,沉积了不同的成煤物质,主要
包括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稳定组分和浮游生物等。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为腐植煤,在沼泽环境中形成。 由高等植物的稳定组分(角质、树皮、孢子、树脂等)富集而形
物质基础:植物遗体; 气候条件:温暖潮湿; 古地理条件:常年积水洼地; 古构造条件:缓慢下沉。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聚煤环境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聚煤环境 —— 沉积相分布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河流相
沼泽相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煤: 由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固体可
燃矿产,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由于生物化学作用的不同 和地质化学因素的差异,使煤成为含有几十种煤岩显微组分 的复杂混合物。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且不均一。
由于成煤物质和聚煤条件 的不同,煤分为:
☞ 腐植煤 ☞ 残植煤 ☞ 腐泥煤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 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 2.4 煤储层的渗透性 2.5 煤储层的孔隙压力与原地应力 2.6 煤储层的吸附性、含气性 2.7 吸附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 2.8 煤的煤阶概念及特点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 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 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
光亮型煤 半亮型煤 半暗型煤 暗淡型煤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 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 成单位,包括:
镜煤 亮煤 暗煤 丝炭。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烟煤(anthracite)
《煤层气开发与开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特征 第三章 煤层气钻井技术与工程设计 第四章 煤层气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第五章 煤层气测井 第六章 煤层气钻井 第七章 煤层气增产技术 第八章 煤层气排采控制理论与工艺技术 第九章 煤层气数值模拟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层气储层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层气生成-吸附性增强-煤层气储集
煤层气开发
第二次煤化作用阶跃:
理论与技术
热裂解气生成
湿润热、内在水分、环缩合度等极小
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孔比表面
积等继续增大
生气作用和吸附性进一步增强
含气量增高主要依赖于有限新生孔容空间
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 甲基大量脱落 大分子结构有序化程度明显增强 孔隙率、孔容、孔比表面积、基本结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层:自然界中在特定环境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沉积成层 的可燃矿产,由有机质和混入的矿物质所组成。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储层:鉴于煤层是煤层气的载体,煤层气界将煤层 称之为“煤储层”(即煤层气储层),以示与 煤层、常规油气储层的概念区别。
煤的结构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煤的结构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煤质特征:—— 通过工业分析指标来表征
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它包括 水分、灰分和挥发分产率以及固定碳四个项目,用作评价 煤质的基本依据。
冲积相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它分 为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两个阶段。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成煤作用:
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 形成,称为泥炭化作用阶段;
成的为残植煤,在沼泽环境中形成。 由沼泽、泻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环境下经过腐解形成的
煤称为腐泥煤。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气开发 理论与技术
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
聚煤作用:聚煤作用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诸 因素综合作用由高等植物及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物 理化学变化聚集成煤的过程。
构单元等达到极大 孔隙空间明显增大 吸附性极度增强
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之后: 生气作用基本停止,气源消失 镜质组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
孔比表面积等显著变少 内在水分从增大变为减小 吸附热开始急剧降低 吸附能力趋于消失
生成作用停止-吸附性消失-煤层气残留/逸散
§2.1 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