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欧洲安全问题

国际欧洲安全问题

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1、法国提出✧1)德国放弃在莱茵河岸的左岸的主权✧2)莱茵地区摆脱德国而独立✧3)联合比利时说服英美同意在莱茵河左岸建立非武装区✧两大成果:非武装区以及国际联盟2、法国建立脆弱的同盟体系由于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法国和美、英签订的双边安全保障条约失效,法国十分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法国的第一种解决办法是,一方面寻求英法同盟,一方面寻求和德国周边的小国建立同盟关系。

结果,由于英国采取扶德抑法政策,对英法同盟没有积极性,同盟谈判没有成功,法国只是和一些小国结盟。

1920年9月,法国和比利时签订秘密军事协定,遭到非议后,向国联正式登记;1921年2月,法国和波兰签订同盟条约。

3、法国寻求集体安全机制的失败:1923-1924✧随着德国经济实力逐渐恢复,法国的安全担忧增强,希望通过国联建立具有集体强制性质的地区安全保障机制。

但是英国并不支持法国的建议,主张在国联理事会中使用仲裁手段。

结果,由于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1923年国联否决了缔结地区安全保障条约草案。

✧1924年英国工党上台,支持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于是10月国联大会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简称《1924年日内瓦议定书》,决定对侵略国进行集体制裁。

但是一周之后,由于政府换届,英国保守党再次战胜工党上台,又拒绝批准议定书。

集体安全失之交臂。

二、1925年《洛迦诺公约》1、德国的建议和意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欧洲的安全保障是德国提出建议而建立起来的。

德国善于利用英法美之间的复杂关系维护利益,在经济方面依靠美国支持,在政治方面利用英国,希望加入国联。

✧1925年2月,德国向法国提出按照《1924年日内瓦议定书》精神,签订一项莱茵保障公约,以规定德国执行《凡尔赛和约》,共同保障莱茵区领土现状不可侵犯。

2、英国的政策✧英国支持德国的建议,原因:第一,英国继续执行扶德抑法政策,争取主导欧洲事务;第二,在德苏《拉巴洛协定》后,担心德苏亲近,所以要拉拢德国,利用德国反苏。

法国也支持,因为德国的建议是维护《凡尔赛和约》。

3、《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7个国家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缔结《洛迦诺公约》:(1)英法德意比5国签订相互保证条约,维持德国和法国、比利时的边界现状,德国和法比两国之间的分歧应该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英意两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国与法、比、波、捷4国签订仲裁条约,规定双方分歧如果不能外交解决,就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3)法国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法波或法捷受到德国侵略时,彼此给予支持和协助;(4)协约国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提问:洛迦诺公约对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4、影响与问题公约反映了英国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德国恢复了政治大国地位,1926年9月加入了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1926年1月,协约国军队从科隆撤出,12月取消了对德国的军事管制。

英意两国虽然对德法边界提供了保障,但是没有对德国东部边界的安全提供保障。

只有法国向东欧提供安全保障。

公约被史学家成为绥靖主义的先驱。

三、国际联盟的裁军运动1、国联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的裁军谈判2、1932年2月第一次国际裁军会议✧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列强在国际联盟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军活动。

但由于各国分歧很大,裁军活动流于形式,未能达成什么实质性协议。

✧1925年10月,国联理事会成立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

该筹委会经过长达7年的准备后,于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正式召开第一次国际裁军会议。

60多个国家参加。

✧会上,各国纷纷端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军方案”。

1933年10月,德国先后退出了国际裁军会议和国联,至此,裁军会议已宣告破产。

1934年6月11日,裁军会议宣布结束。

3、各国的“裁军方案”✧法:提出国联组建一个国际部队来掌握各国巨型战舰,远程轰炸机和潜艇,反对裁减陆军,主张大量裁减战列舰和巡洋舰。

✧英美:宣称潜艇是进攻性武器,同时英国还要求缩减战舰的吨位。

✧日:正大肆侵略中国,还声称同意裁军,并以自己在太平洋所处的地位特殊为借口,要求修改《华盛顿条约》和1930的《伦敦海军公约》对其海军发展的限制。

✧德:要求能取得与其他国家军备平等的地位。

✧苏联:继续主张全面裁军,同时提出部分裁军方案及销毁一切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4、结果会议除了给予德国重新武装的权利和提出一系列内容空泛的提案之外,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30年代中期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遂被彻底埋葬.四、《非战公约》1、白里安的建议及其意图✧1927年4月,值美国参加一战10周年之际,法国外长白里安通过美联社向美国发出贺信,提出愿意同美国缔结《非战公约》,废除战争,推动国际和平。

✧6月,白里安向美国驻法大使正式提出建议,并附上公约草案,建议共同谴责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废弃战争这种国际政策工具,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使用和平方式解决。

✧法国的意图是联合美国制约和德国,争夺欧洲事务主导地位。

人物介绍: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法国政治家,外交家。

生于1862年3月28 日,1932年3月7日卒于巴黎。

以律师和新闻记者为业。

1893 年在巴黎《路灯报》工作。

1901年与J.盖德、J.饶勒斯等共建法国社会党。

1902年当选为众议员。

1904年同饶勒斯创办《人道报》。

1905年议会通过《政教分离法》时,白里安为该法案报告人。

1906年任国民教育、宗教部部长,并与A.米勒兰等人另组独立社会党。

1909年继G.克列蒙梭后出任内阁总理,1910年严厉镇压铁路工人罢工。

他先后组阁11次,出任部长15次,支持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主持战时内阁。

战后长期主管外交部,多次代表法国出席重要国际会议。

1925年签订《洛迦诺公约》,采取对德友好方针,192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金。

1928 年与美国国务卿 F.凯洛格联合发起签订非战公约,主张不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

1929 年起,数次发表备忘录,倡导欧洲联合,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

1931年竞选总统失败。

1932年初,因病辞去外长职。

弗兰克·比修斯·凯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美国著名律师,外交家、曾任地方检查官、全美律师协会会长,联邦参议员,驻英大使,国际联盟常设法庭法官。

在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任期内出任第45任美国国务卿。

1927年,和法国外交部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发起非战公约。

凯洛格因此获得192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2、美国的反应✧白里安的提议起初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但是国民间引起很大反响,舆论大多支持。

最后美国政府难以拒绝,但是提出超越美法双边,签署多边条约,目的是利用多边性质来加强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

✧法国担心一旦超出双边性质,就会对国联和《洛迦诺公约》中的集体安全制度(不排出使用武力)造成冲击,因此很犹豫。

双方进行谈判,但是难以达成一致。

✧4月,美国向英法德意日同时发出照会,征求各国意见,得到它们的支持。

法国只好同意。

3. 公约的内容✧1928年8月,美英法德意日等15国在巴黎签署《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也称《巴黎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同时,美国还向其他国家发出邀请加入该公约。

到1933年共有63国加入。

条约规定:(1)各缔约国斥责使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纠纷,声明放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2)各缔约国之间发生纠纷和争端、冲突,只能和平方式解决:(3)规定各国加入条约的程序。

4、意义✧签约时各国提出了一些保留条件。

英国提出在世界某些特殊地区保持行动自由;法国提出不得损害法国的合法防御权,不影响过去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义务;美国强调各国有权在必要时以战争实行自卫。

苏联9月在法国邀请下加入,也提出保留条件,即拒绝其他国家的任何保留条件。

✧《非战公约》虽然没有防止战争,但是它宣布侵略战争为非法,是国际法的重要文献五、《伦敦海军公约》✧美国意图把华盛顿会议上关于主力舰的比例推广到非主力舰上,以限制英日非主力舰的发展。

✧英国则认为要考虑英帝国特殊的地理因素,为保卫国家海上交通线的安全,需各种类型的非主力战舰。

✧日本表示海军的比例并非永远不可变,要考虑有关国家海防的需要。

✧法意两国的海军实力本就不强,裁减非主力战舰,会直接削弱他们的海上实力,所以两国干脆拒绝参加会议。

1、背景✧1)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并未结束海军军备竞赛。

各国把扩张海军的重点放在发展非主力舰上,尤其是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

✧2)1927年2月,美国照会英法意日四国,倡议召开海军会议,讨论限制非主力舰的发展。

✧3)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2、内容✧1)重巡洋舰:英:美:日=5:5:3✧2)轻巡洋舰:英:美:日=5:5:3.5✧3)潜水艇:完全相等✧4)公约规定了今后建造的潜水艇不能超过2000吨,舰炮口径不能超过5.1英寸。

3、影响✧1)英国海军实力相比美国有所削弱。

✧2)为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3)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列强日后肆无忌惮地扩充军备,只起到了粉饰太平的作用。

提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列强为促进欧洲安全问题作出的哪些努力?为什么这些努力又都以失败而告终?《非战公约》又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

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首先,英国极力反对法国过分制裁德国。

一,英国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反对法国严厉制裁德国,一战前,德国是英国在世界上的第二大市场,如果严厉制裁德国,就会使德国经济崩溃,从而使英国失去一个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

二,英国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如果严厉制裁德国,法国势必称霸欧洲大陆,从而会威胁英国的安全,19世纪初拿破仑一度称霸欧洲就曾经严重威胁到英国的安全,这个阴影一直停留在英国政治家的头脑中。

正因为如此,一战后,英国在德问题上一直反对法国进行严厉制裁。

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法国联合比利时共同出兵法国,英国就表示强烈反对,并在国际市场上采取抛售法郎的措施来使法国难堪。

随后,英国就和美国一起共同向德国输出基本,给与贷款,来扶植德国抗衡法国。

20世纪30年代,英国更是对德国采取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来安抚德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