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挑疗法治疗疑难杂症

针挑疗法治疗疑难杂症

针挑疗法治疗疑难杂症.doc一、前言针挑疗法最早源于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10000年的历史。

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利用石头作为工具,如用石头砍砸、切割等。

而用石头作为“针刺”治疗疾病,有一个传说。

有一个庄稼人和一户猎人相邻而居,一次,猎人腿痛,在家躺了几个月不见好转,只好咬着牙外出狩猎,上山时不小心跌翻在地,刚好有一块尖利的石片刺扎在他的痛处,流了一些血,回家后不久,腿痛竟然好了,过后不久,邻居人也患了腿痛,卧床不起,猎人看望种田人,告诉他自己上次的经过,于是种田人模仿猎人也上山去,将痛处跌碰到石片上,一阵剧痛后,伤口也流出了血液。

不曰,也意外获效。

当时由于医学的限制,他们简单地认为石头可以治病。

后来,…—些聪明的人大胆尝试,不用去跌跤,而是用有刺的竹木直接刺扎在痛处,使之流出一些血,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来源于石头的“砭石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刺血、割治、针挑、放血就是由“砭石”发展而来的。

针挑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应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很多地方,针挑是治疗“痧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一些乡村土医就是靠针挑谋生,有的专门开设了“针挑医疗馆”,靠一把不锈钢针,一些消毒水给人看病,深受群众欢迎。

笔者从事民族医药的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曰常大量的医疗活动中,觉得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成功是自己的最大充实。

西医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中医也有他独特的专长。

但是,还有没有一种更加简便,费用更低,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呢?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笔者将民间传统的针挑疗法和割治、针刺、放血、刮痧排毒、拔罐等6种外治法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他们的共性,分析他们的各自特点,机动灵活地将几种疗法综合运用到I临床实践中。

我们知道,现代人的疾病和古代人不同,现代人所患的疾病除了与生理因素有关外,更多地与社会因素有关,加上环境因素,使疾病的发生发展更为复杂。

60、70年代,抗菌素只有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不到10种,青霉素一般每次只用40万单位,肌肉注射就有很好的效果,而现在一般的感染都要用到600—1000万单位,而且都是静脉注射,用一联还够,还要用到二联、三联,抗菌素的种类也达到100种以上。

作为一名医生,您是不是感觉人们的疾病越来越复杂了?是不是越来越难治了?是的,我们往往在很多疾病面前束手无策,例如艾滋病,恶性肿瘤、乙肝、痛风、肾功能衰竭、心衰、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皮肌炎、肌萎缩、银屑病等,很多疾病均是发生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大量的实验表明,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发生疾病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免疫力低下,体内的潜在因素与外来因素作用于人体,当免疫防线被攻破就可诱发疾病。

针挑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首先,它不依靠药物,对人体无损伤,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对任何人都可以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针挑疗法可以治疗100多种疾病,它与针灸疗法不同,针灸疗法是一种单纯的针刺疗法,而针挑疗法是针刺、调理、排毒的综合治疗过程,因此,它产生的疗效将是非常符合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反应过程。

那么,针挑疗法的原理又是怎样呢?二、针挑疗法的治病原理1、调和阴阳凡患病处或器官必阴盛或阳盛,阴虚或阳虚,人体五脏六俯,四肢百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的整体。

刺激机体某个部位(穴位),都发生相应的全身性反应,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依靠“自控调节系统来实现的。

皮肤与经络紧密相连,对皮肤进行挑刺刺激,可以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达到调和阴阳的效果。

2、改善微循环凡病痛处或器官,均与循环不佳有关,多表现在病变部位充血,暗黑,新陈代谢不佳。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瘀血是最常见的表现,如关节疼痛往往伴有关节红肿、青暗;痧症(现代医学称为感冒)者体表皆瘀血,因此,针铫可以刺激病灶,排出代谢产物,达到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功能恢复的效果。

3、增加免疫力针挑刺激皮肤、皮下组织、神经末梢、毛细血管,使局部产生化学、痛觉刺激,神经反射,将这种刺激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功能区域并形成—个新的兴奋灶,反射性地促进体液(含有各种肾上腺素、免疫球旦白等)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

4、百病待治脾胃为先凡病先调整脾胃,五谷得化,百病皆除,因此,挑治也是人体脾胃的调理过程,脾胃功能正常,机体生理活动量也正常。

5、减压理论壮医民间把针挑的作用机理称为减压,认为人体是一个四通八达,互相交织的“电网”(即火路),一旦电网发生“短路”,就会使通路受阻,局部形成高压,针挑就是解除“短路”,恢复正常网络,使人体处在一个“稳压”的环境中。

三、针挑组合法如上所述,笔者的针挑疗法不单是简单的针挑,割、挑、罐的综合运用。

而是刮、为方便记忆,笔者将几种方法一一分解:刮——即刮痧,简称A割——即割治,简称B挑——即针挑,简称C罐——即拔罐,简称D通过对A、B、C、D的组合和应用,就会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组合,达到不同的效果。

常用组合法及适应症:1、单纯法第一单纯法:适用于初发疾病,病在表者,热性疾病。

第二单纯法:各种慢性疾病,病在里者。

第三单纯法:各种急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第四单纯法:各种急慢性疾病,病在里者。

2、复合法(渐进法)第一复合法:一般程度疾病。

第二复合法:久发疾病,慢性反复发作疾病。

第三复合法:久发疑难疾病的加强治疗。

3、优选法第一优选法:一般常见疾病,慢性病。

第二优选法:常见病,慢性病。

第三优选法:一般,新旧疾病。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更多的组合,治疗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随着病程的进度进行组合。

四、临床常用挑治点1、皮肤反应点指在体表具有一定特征,代表一定病理变化的反应点。

(1)中府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2)尺泽穴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列缺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定位,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4)太渊穴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5)少商穴拇指桡侧端,距指甲角约0.1寸。

(6)曲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屈肘仰掌取穴。

(7)内关穴腕横纹中点上2寸,二筋间凹陷处。

(8)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卞是穴。

(9)中冲穴中指尖端的中央。

(10)通里穴仰掌,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11)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12)少冲穴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13)合谷穴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约屈指拇指尖下是穴。

(14)手三里在阳溪穴里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15)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16)肩髃穴肩峰端下缘,将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17)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18)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19)肩髎穴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20)翳风穴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21)少泽穴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

(22)后溪穴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23)天宗穴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24)颧髎穴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25)颊车下颌角前上方横指凹陷中,咬紧齿时,当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26)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27)天枢穴仰卧位取穴,脐旁2寸。

(28)足三里髌骨下缘下3寸,胫骨前嵴处一横指处。

(29)丰隆穴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

(30)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水平线取穴。

(31)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32)环跳穴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33)风市穴大腿外侧中间腘横纹上七寸处,简易法:直立垂手,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34)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简易法:正坐,屈膝,腓骨小头与胫骨小头连线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之顶点是穴。

(35)睛明穴目内眦旁0.1寸。

(36)赞竹穴眉毛内侧端凹陷处。

(37)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8)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9)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0)肝俞穴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1)脾俞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2)胃俞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3)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4)委中穴腘横纹中央。

(45)承山穴在腓肠肌腹下方,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人字纹处。

(4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47)地机穴小腿内侧中部,仰卧伸足位取穴内膝眼下5寸,正当胫骨胸缘与小腿三头肌间的凹陷处。

(48)阴陵泉穴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的凹陷处(49)血海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90度,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50)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距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51)曲泉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52)章门穴第十一肋骨端下方是穴(曲肘时尖尽处)。

(53)期门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54)涌泉穴于足底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55)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56)长强穴尾骨尖下0.5寸,约为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57)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

(58)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

(59)哑门穴颈后正中线,坐位府首取穴,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60)风府穴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是穴。

(61)百会穴头顶部正中线上,当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是穴。

(62)上星穴头正中线上,入发际1寸。

(63)素髎穴鼻尖正中。

(64)人中穴在人中沟的1/3与中2/3交界处。

(65)中极穴前正中线,脐下4寸。

(66)关元穴前正中线脐下3寸。

(67)气海穴脐下1.5寸。

(68)神阙穴脐的中间。

(69)中脘穴脐上4寸。

(70)膻中穴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

(71)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

(72)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

(73)印堂穴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74)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处中。

(75)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5寸。

(76)夹脊(华佗夹脊) 第一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77)十宣穴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

(78)四缝穴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79)膝眼穴屈膝、当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80)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2寸处。

(81)兰尾穴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五、临床常见症状及疑难疾病挑治点1、头、项强痛、眩晕主穴头颈肩异常反应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