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蒙台梭利的发现儿童论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从蒙台梭利的发现儿童论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论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叶平枝*(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006)摘要: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基于多学科的视角,基于对儿童的长期研究,是值得挖掘的理论宝库。

该文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

从心灵胚胎渴望始于诞生之时的教育,吸收性心智始于诞生的超强学习能力,敏感期呼唤时不可待的学前教育,爱的智慧亟待高素质的教育者四个方面剖析了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观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的地位和发展与其教育的价值息息相关。

在学前教育发展空前受到关注,学前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的今天,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发展学前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是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显然,如果是后者,学前教育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动力和持续性。

因此,有必要展开学前教育价值的研究,不仅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的佐证,更应是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成果的全面考察;不仅是学前教育价值本身的探讨,更应是对学前儿童心理世界、生命价值以及由此建立的儿童观的全面探索。

可见,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研究工作。

能够作出此类研究的人寥寥,蒙台梭利则是一位佼佼者。

学习蒙台梭利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教法,建一个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室。

蒙台梭利超越国界宗教的儿童观更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最珍贵宝库。

蒙台梭利有这样的著名论段:“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0~6岁这一阶段。

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1在论及学前教育重要价值时,我们常常引用这段话,但蒙台梭利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背后的支撑何在却鲜有考察。

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从蒙台梭利儿童观的视角看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为了揭开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教育者走出迷失的森林,蒙台梭利博士基于宽广的学科背景和长期的观察、实验,基于对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的沿袭和发展,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等多个学科来研究和阐述她的发现,先后出版了三本相关的著作:《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

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心灵的胚胎——渴望始于诞生的教育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生理胚胎和心灵胚胎,前者又称为肉体胚胎,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后者又称为精神胚胎,为人所特有,且每个人的精神胚胎都非常独特。

所谓“心灵胚胎”,可视为“包藏在肉体中的精神”2,是人的潜力、心理和精神世界发展的胚胎,是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与生理胚胎相比,心灵胚胎似乎无从考证,也不能被科学仪器所测量和研究,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和价值。

作为科学家出身的蒙台梭利,对科学并不迷信,她指出,“所谓的科学,没有考虑到婴儿‘实体化’,它仅仅简单地把新生儿看成一个由一些器官和组织混合而成的生命体。

并且即使在这个层面上也带着一种神秘色彩。

人们仍然十分惊奇,一个如此复杂的生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3可见,蒙台梭利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如此复杂神秘的心灵胚胎面前,科学也变得无能为力。

仅仅依赖科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教师评价行为研究”课题编号:DFA90192*叶平枝,E-MAIL:yepingzhi@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高潮, 薛杰译. 有吸收力的心灵.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82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胡纯玉译. 发现儿童.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33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金晶, 孔伟译. 童年的秘密.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4难以研究心灵胚胎,也就不会认识人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这里她用了“实体化”的概念。

在论及心灵胚胎时,蒙台梭利博士经常会将心灵胚胎和实体化联系在一起。

她指出,“如果我们把‘实体化’理解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能给新生儿弱小的身体带来活力,促进他成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成熟完善,那么我就可以把婴儿的这种心理和生理发展说成是实体化。

”1同时,蒙台梭利非常强调个性的实体化和精神的实体化。

综上所述,实体化不是器官和组织的生命组合体,不是生理结构和可测量的生长,而是功能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发展的概念类似,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

然而,对于人类而言,实体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包括人类精神的充盈。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2可见,蒙台梭利强调的“实体化”更加关注“心灵胚胎”的发展,而“心灵胚胎”之所以不是“心理胚胎”,是因为心灵胚胎不仅仅包含心理过程、个性等心理层面的内容,还包涵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存在。

正如一个生理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其中发育一样,心灵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

教育要始于诞生之时[1]。

然而,大多数养育者和教育者并没做好准备,面对看似弱小的婴儿,他们经常会以“儿童的守护神”自居,并且按照《创世纪》里的话去行事:“我将按我的想象来创造人。

”其结果,成人不但没有帮助儿童心灵胚胎的发展,反而设置了发展的重重障碍。

这种充当上帝的不恰当角色意识正是子孙后代痛苦的根源[2]。

始于诞生之时的心灵胚胎教育该如何进行呢?蒙台梭利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首先,要相信人类的本能。

“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3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其次,实体化的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不是成人塑造的。

在心灵的引导下,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

“婴儿心中也保持着一种警惕,以维护自己心灵的统治权,以免由于惰性而丧失活力。

心灵还会不断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的本能支配,并且不至于退化而陷入混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努力增强心灵的活力,为心灵的实体化这项无止境的工作做出贡献。

”4第三,心灵胚胎的发展需要成人创造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条件是充满温暖的环境、其中有丰富的精神营养,会无条件地悦纳而不是伤害儿童的心灵胚胎。

认识到这一点,成人才会把婴儿视为正在实体化的精神生命,并由此萌发新的责任,对柔弱的像玩具一样小的生命倾注关爱、致以“崇高的敬意”2。

这样,才能充分地尊重他们,激励他们,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自由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地帮助他们。

总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婴儿心灵的成长精神的丰盈不是成人的塑造而是他们自身的创造,成人只是适宜的帮助而已。

二、吸收性心智——始于诞生的超强学习能力如果说心灵的胚胎颇具神秘色彩,吸收性心智则是蒙台梭利最具革命性的发现。

当我们惊讶婴儿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动作能力和文化适应性,困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现象时,蒙台梭利博士用“吸收性心智”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的视窗。

她认为,儿童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在用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此特点称为“吸收性心智”或者是“有吸收力的心灵”[3]吸收性心智具有如下特点:1、学习的潜意识性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金晶, 孔伟译. 童年的秘密[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4,252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金晶, 孔伟译. 童年的秘密[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83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高潮, 薛杰译. 有吸收力的心灵[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4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金晶, 孔伟译. 童年的秘密[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8,29与成人不同,儿童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是通过意识,而是通过他们的潜意识来吸收环境知识的。

“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孩子那奇妙的创造工作就是借这种潜意识心智完成的。

”1环境中有趣的事物唤醒了他们的注意和热情,也引发了他们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4]。

例如,婴儿对母语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听到别人讲话,他们会沉浸其中,观察说话人的口型,静静地学习发声,练习舌头和发声器官,当这些都准备好了就牙牙学语,不厌其烦地练习、模仿和创造语言。

这显示了他们天赋的潜意识智慧。

这种智慧在成人的生活中也会有所体现。

譬如,听到美妙的音乐,我们会沉浸其中,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无意识地进行身体律动。

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音乐的旋律和身体的律动。

可惜的是,这种学习往往只是灵光一闪的瞬间和片断,而对于儿童而言,潜意识的学习智慧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由于潜意识的容量远远大于意识的容量,吸收性心智这一潜意识学习特征使儿童能够广泛地吸纳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经验,正如海绵吸水一样自然全纳。

2、适应的彻底性“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周围知识的敏感性。

他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

”2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他们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适应,这是一种特殊的适应,婴儿依靠自己特殊的适应能力将自己的出生地变成可以永久生存之所,把生养自己的土地变成永远心仪的故乡。

无论他诞生在沙漠、平原还是寒冷的高山之巅[5]。

而这种特殊适应能力的基础就是吸收性心智,在吸收性心智的帮助下,儿童吸收当地的传统、习俗、饮食、气候等等所有的一切,并把它们纳入在自己的心灵胚胎之中,逐渐具有独特的精神、气息、灵魂和个性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所有内涵,与生他(她)养他(她)的土地和环境融为一体。

可以想见,一个诞生在爱斯基摩地区的白人后代,也会喜爱那里的生活方式和土地,也会像爱斯基摩人一样生活。

这已被多个偶然的案例所证实。

这种适应的彻底性是任何成人无法比拟的。

度过吸收性心智的发展阶段,儿童的适应性就会逐渐降低。

这一发现能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比如,自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终身难改,人们喜欢自己的故乡,在故乡之外的地方发展会有漂泊之感,年老时愿意叶落归根等等。

由此推论,儿童可以是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

“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

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儿童影响社会进程。

由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园的重要性,就是这些小东西不断对人类社会进行创造,我们则应该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成长环境。

”33、吸收性的自我塑造“成长中的婴儿不但具有学习成年人的能力,如力量、智慧、语言等,他还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