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 心力衰竭 二尖瓣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引起左心衰竭,导致肺淤 血;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可导致大循环 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1. 肉眼观察 淤血的器官和局部组织由于血液淤积而肿胀,包膜紧 张,重量增加;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局部血流缓慢, 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含量 增加,皮肤和粘膜呈紫蓝色,称发绀(cyanosis), 局部温度降低。
2. 镜下观察 器官和局部组织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 液,周围组织伴不同程度的水肿。
(三)淤血的后果
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 淤血发生的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1.淤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 2.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 hemorrhage)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4.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 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 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按组成成分: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血栓头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血栓尾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血栓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微血栓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透明血栓, 主为纤维蛋白成分
三、 血栓的结局
1软化、 溶解吸收
3 机化与再通 4 钙化—静脉石
第三节 栓 塞
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 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 种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 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2 混合血栓
血拴的体部, 多发生于 血流缓慢的静脉。是 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 主要部分(体部), 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 层相间。其形成过程 是:两个血小板小梁 之间的血液发生凝固, 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 血栓。如次交替进行, 乃成混合性血栓。
混合血栓镜下图
3 红色血栓
血栓头体完全阻塞管 腔后,血液的凝固形 成血栓的尾。
分类
1. 生理性充血 是身体代谢增强所需(如 饭后胃肠道充血和运动时骨骼肌充血; 神经生理反射性充血如,发怒,害羞)
2 . 病理性充血 (1) 炎症性充血——炎症介质作用 (2)侧枝性充血—某血管阻塞,侧枝循环
建立而导致的充血(画图)。 (3)减压后充血——如抽腹水和摘除腹腔巨大
大肿瘤(链接有内容)
肉眼观:呈暗红色。新 鲜的红色血栓湿润, 有一定的弹性,陈旧 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 被吸收,变得干燥, 易碎,失去弹性,并 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镜下:纤维蛋白和血细 胞。
4 透明血栓
见于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发生 于微循环小血 管内只能在显 微镜下见到, 故又称微血栓, 主要由纤维素 构成
肺小血管内的微血栓
(2)镜下观察: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扩张、充 血;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受压和缺氧发生萎缩、 变性、甚至坏死消失,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因缺血 缺氧发生脂肪变性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概念: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
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
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
(四)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1. 肺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竭。
镜下改变: 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见于左心衰竭。 肺褐色硬变(brown induration)。
肺淤血↓
肺淤血心衰细胞↓
2.肝淤血 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观:Leabharlann 面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故称槟榔肝
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血液 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
一、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 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 发生的充血,称为动 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 动充血,简称充血。
(一)原因和类型:凡 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 任何原因,都可引起 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 血。
概述
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如心力衰竭,休克等, 在病理生理学中讲授。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表现为: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 栓塞及梗死; ③血管内成分外溢,包括出血、水肿和积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 充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观察:肿大,发红,温度高 2.镜下观察:器官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
张,血量增多,充血组织鲜红, 温度升高。 (三)后果:促进代谢, 增强功能。 但脑组织的过渡充血导致头晕头 痛;在原有病变的脑血管引起破 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 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 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 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 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 (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 多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 病理意义。它可发生于局 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可导 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如肿瘤包块,妊 娠子宫等压迫静脉—孕妇下肢浮肿)。
2.静脉腔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造成静脉腔的阻塞,可以引起相应器 官或组织的静脉性充血。
血栓真标本
1、 白色血栓 即血栓的头部, 主由血小板析
出黏附堆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肉眼观:灰白色, 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镜下: 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 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
风湿性 心内膜 炎二尖 瓣膜上 的小血 栓,主 要是血 小板构 成的白 色血栓
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高
上述血栓形成条件,往往同时存在,常以某 一条件为主。
二、 血栓形成过程及形态
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 成堆(小丘)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 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