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8年3月15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17-18课时) 审核:课题:10.小石潭记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3、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重难点】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2、熟读成诵。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基础知识3、整体感知一、新课导入二、基础知识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等职。
背景回望:本文作者柳宗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家。
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变法失败,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篁.竹( ) 珮.环( ) 清冽.( ) 坻.( ) 嵁.( ) 翠蔓.( ) 参差..(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 幽邃.( ) 3、一词多义(1)从①从小丘西行()②隶而从者()(2)清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3)可①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4)以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5)而①记之而去()②西南而望()4、读课文,注意古今异义词。
古义今义许:,允许,许可小生:,指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5、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心乐.之()凄.神寒.骨()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坐潭上(2)斗折蛇行(3)全石以为底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势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现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课题:小石潭记 (堂测堂练)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一、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8年3月15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17-18课时) 审核:课题:10.小石潭记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重难点】1、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导学流程】1、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2、体会小石潭气氛,感悟作者心情。
3、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与乐。
【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展示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二、补充讨论1.本文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题:小石潭记 (堂测堂练)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第一段描写了空竹、水声、小潭以及潭边的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潭水和游鱼。
表现潭水清澈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F、G )(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 、b是,c不是)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限时练 2018年3月16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1课时(总第19课时)课题: 9.小石潭记(限时练)(20分钟)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基础过关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字,世称。
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之一。
挑战题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益.奇而坚()(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