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县基本情况等5户企业全面完成技改扩能,庆华化工、亿兴硅业等骨干企业产值、利税大幅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签约项目26个,协议引资4.56亿元,中昌管业等4户企业建成投产,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 的思路,编制完成了月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新型建材聚集区详细规划,月河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首批30个县级工业园区建设计划盘子,目前已有4户企业进驻,新型建材聚集区和页岩开发实现快速起步。
县油脂化工厂等6户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县粮食加工厂等3户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
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迅速扩张、产业逐渐集中、特色更加鲜明的突破发展态势。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围绕新农村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劳务经济、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大力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2.89亿元,同比增长8.2%。
粮食总产9.4万吨,增长10.7%;油料产量1.85万吨,增长6.7%。
生猪产业以强村大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新建万头养殖小区6个,培育养殖大户920户,生猪饲养量达43.3万头,出栏23万头,分别增长16.9%和16.5%。
蚕桑产业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试验示范大棚养蚕和工厂化养蚕,发展养蚕大棚31个,新建桑园5000亩,鲜茧产量达2902吨,增长7.2%。
烤烟、魔芋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0亩、1130亩,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
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6 万人,增长7.3%,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10个新农村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扶贫重点村、36 个项目整合示范村、8个特困村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期扶持开发、南水北调水保工程、植树造林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全年共向省市申报各类项目492个,较上年增长1.7倍。
尤其是抢抓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7类269个,总投资达4亿元;申报扩大内需项目101个,总投资达60亿元。
年初确定的26个重点项目及实事进展顺利。
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
“十天”高速汉阴段全线开工,汉双(河口)、汉观公路竣工通车,漩上公路完成路面铺设11公里,南北两山17.5公里通乡公路连接线全线贯通,通村水泥路完成硬化253公里;平梁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用,龙岭等4个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启动实施。
以页岩开发、东桑西移、生猪养殖为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安全饮水、敬老院、廉租房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
列入全省首批灾后重建项目的4所学校、2所县级医院、18所乡镇卫生院、623户农民住房建设全面启动实施。
2009年汉阴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按照全市“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着力实施“工业扩张、新农村建设、城乡繁荣、道路交通”四大突破,奋力做强“生猪、蚕桑、油料”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新型建材基地、山水园林县城、富硒特色产品”三张名片,全面推进“工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汉阴。
工作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2元,净增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488元,净增1500元。
(二)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三年来,汉阴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6个,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主要内容为技术培训)、畜禽疫情监测、植保监测网点建设、沼气富民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承担的省级科技项目有6个: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高效蚕桑综合技术开发、黄精GAP 基地、板蓝根GAP基地、桔梗GAP 基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县科技局承担的市级科技项目有11个:安康市蚕桑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特派员制度示范、优质高效蚕桑科技示范、脱毒红薯品种引进试验开发、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技术培训、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雄蚕单养示范、蚕桑专业村建设,另外,农业部门实施的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有:国家级机耕机耙试验研究、优质粮油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地膜玉米技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十余项,这些项目都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三)县科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基础汉阴县科技局是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管全县科技管理工作,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有本科学历8人,大专6人,有办公室9间, 会议室、资料室共330平方米。
近两年,县政府大力加强科技部门的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拨专款80多万元,为县科技局配备了工作车辆及办公设施等,使县科技局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保障了科技工作的需要。
汉阴县科技局认真贯彻中、省、市科技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坚持“突破项目,建设园区,服务产业,突破发展”的工作原则,提出了“实施三个突破,两大创新”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在农业科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等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先后取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项,分别为《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及食用油产业化开发》、《商品猪规范化规模养殖及产业化开发》、《高效环保生物防锈颜料开发》、《富硒魔芋基地及绿色魔芋食品开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加速了龙头企业技改和整体扩张,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
县科技局在安康市科技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三年各项指标名列全市前茅,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
同时,汉阴县通过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校的联合,在农林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高效生物防锈颜料生产工艺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行设计实施的脱毒红薯项目,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杂交水稻软盘抛秧制种研究,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上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从过去以科技项目管理为主转变到全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上来,2008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二是从过去科技部门单兵作战转变到各部门紧密互动、互相配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局面上来;三是科技工作的范围和领域从过去的只注重本县、本市转变为面向省和国家争取项目和资金,引进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上来。
三年来,汉阴县科技局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为推动汉阴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汉阴县紧紧围绕“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突出龙头企业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提高农村的造血功能,在保护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不断促进农民通过发展生产获取稳定较高的收益。
通过政府财力的引导、扶持,激发农民投资新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二、项目概述(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是增加植物油和饲料供给的最佳途径。
我国历来是油菜生产大国,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新品种的开发,均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植物油和饼粕需求增长较快,市场空间大。
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不足10 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5 公斤。
根据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近几年植物油消费增长速度综合分析,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还将继续保持年均增长近50 万吨的水平,略低于“十五”期间的增长速度。
到2008年全国植物油消费量达到1600 万吨,比2000 年增加354 万吨。
油菜既是含油率比较高的油料作物,也是饲料作物,发展油菜生产是增加植物油和饲料供给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是开发利用富硒资源的有效载体。
硒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用途非常广泛。
大量科学研究工作证明,克山病、大骨节、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与机体缺硒有关。
通过食用富硒食品,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地方性疾病、提高人口素质。
安康市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初具规模,已研制、生产出茶叶、魔芋、矿泉水、山野菜、油料等40 余个富硒食品,并探索出了一些各具特色、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营、科研模式。
本项目所开发的富硒食用菜籽油不但质量上优于目前市场上普通的菜籽油,其重要的特点是依靠安康富硒带的天然油菜籽为原料生产出富硒菜籽油,让食用富硒菜籽油的人群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中补充硒元素,从提高人体免疫,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县政府在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农村重点发展“优质油料、蚕桑、畜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战略,并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放在了富硒油菜产业开发上。
汉阴县气候适宜,是全国油菜最佳适生区,是秦巴山区著名的油菜生产大县。
重点项目从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入手,大力推广优质无公害富硒双低油菜生产和无公害富硒食用油加工科技技术。
通过重点建设,使全县油菜种植基地达到15 万亩,亩产增加值180 元,原料收购价每公斤提高0.2元,仅此一项使农民增收120 万元,增加农业产值900 万元。
四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步骤。
汉阴县处于安康市“一体两翼”工业经济布局的中部,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的“月河工业园区”为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示范工业园区。
陕西金福海油脂公司是由原月河油脂厂改制后新组建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也是首批入驻月河工业园区的企业之一。
通过加工富硒食用油、高蛋白菜籽饼粕,新增工业产值9672 万元,增加利税1814 万元。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企业通过富民强县的实施,对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突破口,促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工作基础和优势1、工作基础(1)完成了汉阴县富硒土地资源的普查工作,为发展无公害富硒油菜基地奠定基础。
(2)成立了油菜研究会,进行了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开发等前瞻性研究。
(3)组建了油菜种植协会,成为联系农户、企业和市场桥梁的纽带。
(4)已建成12 万亩无公害富硒油菜生产基地,项目覆盖农户90%以上。
(5)正在技改扩建年加工油菜籽3 万吨,年产富硒双低菜籽油1.05 万吨,年产菜粕1.42 万吨龙头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