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

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

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作者:范梦柏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刊名:生产力研究英文刊名:PRODUCTIVITY RESEARCH年,卷(期):2008,""(11)被引用次数:0次1.国务院研究机构对中国医改的评价与建议/GB/8213/51485/22K,2005-08-082.杨玲美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 20061.学位论文申丽坤我国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9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让人们在公平地享受卫生服务的同时降低其医疗负担,这就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在我国,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没有形成,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只有15%的疾病是通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来医治的,而国外这个比例大概是85%。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社区医疗仍然缺乏公信力。

这影响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功能的正常发挥,也阻碍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的改革。

<br> 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公共物品、全科医学等理论对我国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存在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从事社区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人才空缺、筹资困难、居民信任度低等问题,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然后从社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出发,分别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这三个国家建设社区医疗已有的经验,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它们几乎都选择了社区医疗或者与此相关的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作为医疗服务提供系统的“守门人”,并且执行比较严格的双向转诊制度,以便达到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对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有所启发。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社区医疗中双向转诊、社区医疗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社区医疗服务中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冀从中能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医疗体系建设之路。

<br> 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正在起步和实行阶段,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结合国家的财力和全社会的配合才有可能成功,希望本文能对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期刊论文李俊玲.倪雅平南华社区门诊留院诊治病人在医疗改革后变化的分析-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3)目的: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方式.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该社区医疗中心近两年中门诊留院诊治病人的病历记录.结果:医疗卫生改革后1年比其前1年的门诊留院诊治病人总次数减少,其中职工病人次数减少明显,常见疾病种类顺次有所变化,学生次之,家属没有变化.结论:医疗卫生改革不仅节省了卫生资源和医疗费用,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并预防一些病症因延误早期诊治而发生不可逆转的后果,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期刊论文黄中红.张桂云.那开宪.阎衡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低血糖症15例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10%,糖尿病患者高达4320万,并且平均每日有3000人加入糖尿病队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社区医疗的大力投入,目前社区已经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综合干预的最好场所.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社区医院应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尤其对以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识别与防治是十分重要的.4.期刊论文崔梅玲.Cui Meiling医疗改革中社区医疗的作用-医院院长论坛2009,6(6)医疗改革在国务院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正在逐步运行.它不仅影响着带有公益性质的国有医疗单位,也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疗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群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用较低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通过改革,社区医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5.学位论文董胜利运动系统下腰痛手术病人筛选的量化研究2007目的:探讨建立适用于骨科门诊、普通门诊、及社区医疗服务站筛选"运动系统下腰痛"手术病人的量化指标.用相对简单的量化指标对门诊下腰痛病人进行评估,有手术倾向的病人进一步完善检查,或收入院待手术治疗;无手术倾向的病人进行门诊治疗、随访.方法(1)研究范围: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与外科手术相关性较大的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筋膜炎、扭伤等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运动系统疾病;排除比较特殊几种疾病,如肿瘤、结核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下腰痛.(2)指标的选择与初筛:根据下腰痛的主要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和我国的文化特点,提出了30个条目,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以及影像资料,建立初级量表(运动系统下腰痛调查表),前23项作为量化指标,后7项作为诊断辅助指标.(3)敏感量化指标的筛选:从病案室收集2003-2005年已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移病人(A组),从门诊收集2006年5-6月非手术下腰痛病人(E组),对A组和E组病人进行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筛选敏感指标.(4)根据偏回归系数对指标进行加权后制备最终量表(运动系统下腰痛手术病人筛选量表).(5)量化指标区段的确定:运用制定的"量化表"对A组和E组病人进行量化处理,根据病人得分情况把下腰痛病人区分为考虑手术病人;密切观察病人;非手术病人.(6)信度分析:收集病房待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C组),入院当日、第2日、手术前一天分别测量.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系数).(7)效度分析:从门诊收集2006年5-6月的下腰痛病人(D组),用传统方法(定性法)及量表法进行双盲评估,分别计算出拟需手术人数与不需手术人数,以常规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x<'2>检验).(8)反应度分析:以门诊下腰痛病人(D组)为对象测出所有病人的量化值,对手术与非手术病人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反应度.(9)量表对其它下腰痛病人的筛选能力:收集已手术肿瘤、结核、感染病人(B组),应用制定的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考察量表的应用范围.(10)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系统统计,结合医学知识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对量表下一步的应用及研究做出预见.结果23项等级指标缺失值分析显示,体育锻炼、社会活动、旅游缺失值较大,分别为69.3﹪、77.1﹪、80.9﹪,应答性低,予以删除.E组(门诊非手术病人)和A组(以往手术病人)logistic逐步回归统计结果显示,入选有效变量为:治疗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腰部疼痛、腿痛、行走能力、麻木、感觉、肌力、直腿抬高实验、脊柱压痛或扣击痛;偏回归系数分别为65.987、50.483、83.244、87.949、65.124、49.948、84.948、60.355、122.879、分位数作为界值点,得分大于29分为考虑需要手术的病人,小于23分为非手术病人,23分-29分为高度怀疑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包括23、24、25、26、27、28、29).平行效度显示D组应用传统法与量表法筛选运动系统下腰痛手术病人的相关系数r=0.767,(>0.75,P<0.05),kappa=0.756(>0.75).信度分析中C组病人入院后三次测量高度相关,且p值在统计结果中均显示为0.000,小于0.01,平均相关系数中麻木最低,为0.775667;肌力最高,为0.949333,均大于0.75.D组病人如以30为手术界点,反应度结果显示本量表灵敏度为21/29=0.724;特异度为1,正确诊断指数为0.724+1-1=0.724;以22为非手术界点,反应度结果显示本量表灵敏度为29/29=1;特异度为76/96=0.792;正确诊断指数为1+0.792-1=0.792.对B组病人分析结果显示量表不适用于此类疾病.结论"运动系统下腰痛手术病人筛选量表"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具有内容全面;经济实用;快速区分病人;表达通俗易懂;便于交流等优点,不仅适合骨科医生应用,也适合其他医务人员使用.又经过效度、信度、反映度检验,可以在骨科门诊、普通门诊、及社区医疗服务站应用于下腰痛手术病人的初步筛选.病人得分大于29分为考虑需要手术病人,小于23分为非手术病人,23分.29分为可疑手术病人(包括23、24、25、26、27、28、29).6.期刊论文沈一线.戴良科社区卫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探讨-社区医学杂志2006,4(13)医疗卫生改革一直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各大医院在不停扩张,优势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仍难满足越来越多的求医者;另一方面,本应满足众多患者"小病小伤"医疗需求的社区卫生机构,因医疗设备差、人才短缺,门诊量严重不足.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医疗发展滞后,成为造成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之一.7.学位论文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及在我国的模式探讨2007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某个国家范围内都存在。

2002年,第二次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通过《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以回应21世纪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促进多年龄社会的发展。

其目标在于确保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有保障、有尊严地步入老年,并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参与其社会。

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隐忧》报告指出,全球目前有6亿人在60岁以上;到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0亿;2050年则达20亿;其中,大部分老龄化人口的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

该报告不仅再度显示了联合国对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促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自己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势必要求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问题,这也是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