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方案2011.10目录一、建设基础 (3)(一)产业和区位优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3)(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7)(三)专业优势与特色 (8)(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13)二、建设目标 (14)(一)专业建设目标 (14)(二)人才培养目标 (15)(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15)三、建设容 (17)(一)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办学机制 (17)(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9)(三)师资队伍建设 (19)(四)课程体系建设 (22)(五)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8)(六)其他建设 (29)(七)预期效果 (31)四、建设指标 (32)五、计划预算 (38)六、保障措施 (39)(一)组织保障 (39)(二)制度保障 (41)(三)资金保障 (41)七、通信技术专业项目申报支撑材料 (43)一.建设基础(一)产业和区位优势及人才需求分析1.产业和区位优势通信行业是国家政策优先扶持领域,是构成现代信息社会三大技术之一,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神经中枢。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再促通信业跨越式发展,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3G业务将全面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3G用户有望达到亿级规模;4G乃至4G后技术和市场将进一步酝酿、生根、发芽;宽带市场全面提速,超宽带时代正在大步走来;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将加速改变传统工业、农业及商业业态,并向更广泛的公众领域渗透;三网融合进一步深化,更多新兴业态、企业和业务将全面出现;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将带来具有革命意义的“移动互联”时代。
2010年下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随后七部委对今年工作的重点安排,无不体现出管理层对于包括3G和物联网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视和扶持。
正是在良好的产业政策推动下,3G移动通信产业和物联网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快速成为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通信行业自身拥有庞大的完整产业链。
同时还能为商业、产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带来价值倍增效应。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支撑平台也是通信技术。
图1 通信产业链图2 2006-2010年中国通信交换设备制造行业从业人数增长趋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作为中部大省,其通信行业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
截止2010 年底,省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72.4 亿元,同比增长21.9%;固定用户1 026.4 万户,移动用户3 454.7 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459.4 万户,光缆电路长度 37.98×104km,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588.4万个,局用交换机容量1 690.8 万户,移动交换机容量5 862.7 万户,固定普及率 17.9 部/百人,移动普及率60.4 部/百人,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同时,具有强大的科教优势,仅市,就聚集了69所高校和 56 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教资源指标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三位,为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战略引导,“·中国光谷”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已经成为我国通信及光电子领域智力最密集的区域,在光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实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2位,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并在通信领域已经拥有4 项国际标准。
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省的通信产业不断茁壮成长,并带动通信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起着引领中部工业崛起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2.人才需求分析在国家政策指导下,3G牌照发放、物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的公布,不断刺激着我国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
据工信部统计,3G间接拉动了国投资5890亿元,带动直接消费364亿元,间接消费141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6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7万个。
同时,3G还带动了信息通信、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业务应用和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联通的亚民先生介绍:“现在企业到学校挖人的现象比较严重,原来只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但现在这种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即使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也要招走,这反映了通信类人才的严重短缺。
” 我校通信技术专业近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根据2011年5月22日中国通信人才网的数据(涵盖华东、华南、华中地区),通信行业高职层次人才需求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0102030405060708090市场销售基站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勘察设计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传输与接入网络建设与维护室内分布系统线务工程数据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电源施工与维护需求量(人)图3 通信企业岗位需求状况从上述数据可看出,3G 建设对移动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基站建设与维护、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室分布系统这三个方向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各大运营商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在宽带接入方面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所以在传输与接入网建设、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居高不下。
其它如传统的线务工程、数据网络建设与维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人才需求。
此外,对有专业背景的市场销售人员的需求量一直很大。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一线工程、生产、产品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
未来5年,省通信技术岗位需求量约为15000人/年,相关岗位需求量约为30000人/年。
表1 通信产业人才现状统计表同时,我们对省开设同类专业的所有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包括我院和职业学院在的8所学校,每年共约有毕业生2000人。
总体来看,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旺盛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办学环境,成为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强有力的依托。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1+8”城市圈,面向通信工程企业和通信产品制造企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通信及其相关行业企业从事通信技术方面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2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目标岗位及能力分析(三)专业优势与特色1.国际合作办学的结晶,省重点专业1994年中国和比利时政府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由我院与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开展通信技术教育项目的合作。
根据当时我国通信行业刚起步并快速发展的形势,引进比利时发达的通信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经验,并借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支持,创建了通信技术专业。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已卓有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时至今日,一直与国际学院合作开办通信技术专业国际班。
为比利时鲁汶技术学院、芬兰米凯莉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等输送了300多名双学位交流学生,派出访问学者、交换教师50多名。
接收访问学者、交换教师16名、交流学生190多名。
通信技术专业从1999年首次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10届约2000人,常年在校生约600人。
于2004年,省教育厅授予“省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称号。
2.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专兼结合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团结、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通信技术现有专业教师31名,其中兼职教师13名,专业带头人2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10名,博士后、博士各1名,来自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企业的专职教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5%,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学位比例100%。
年均到企业实习锻炼或进修教师比例约为40%,专尖结合,双师特色凸显。
出国进修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年均学生考评在前30%的教师比例可达90%。
是一个朝气向上、敢于拼搏、刻苦专研、勇攀高峰的团队。
(附上支撑材料各类企业实习活动图集9和企业进校培训照片10)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实习实训基地已具规模(1)校实训教学基地本专业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基地,现有8个功能实训室,包括电子基础实训中心、数字通信技术实训室、EDA技术实训室、光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实训、通信终端实训室、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训室、GPS实训室、通信综合实训室;拥有设备仪器400多台套,总价值达190万元。
其中,EDA技术实训室是美国Altera公司在中国高职院校的第一个联合实验室,捐赠价值约53万美元的软件及开发板;通信综合实训室是捷辉科技的联合实验室。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几年来,本专业与“中国·光谷”相关企业和省外其他生产、工程、研发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目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个,有效的利用了社会资源,保证实践教学达到了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
表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4.“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个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
●构建“基础平台 + 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平台与“仿真 + 全真”的实践教学平台的两个教学平台。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的三个相结合。
培养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人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通信人才。
5.课程改革取得成效本专业自开设以来,就以突出专业特色、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大力推动课程模式创新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几项领先成果。
(1)以“问题中心”为型,改革相关课程模式,实现了以通信应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的重组。
基于此项改革成果:《EDA 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等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以通信技术专业的“必须、够用”为原则,重构《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容,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容、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改革实践。
基于此,该课程2006年被列为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3)《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操作实训的一体化。
通过对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确定《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组建与应用》、《通信工程概预算》、《通信工程监理》等几门偏通信工程方向的课程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有《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EDA技术》、《现代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通信工程监理》等多部教材,像《数字通信原理》、《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等多部教材在同类院校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