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问题
一、市场经济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究竟是什么关系
市场经济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否一致?这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尖锐问题。
西方有人预言,说只要中共实行市场经济,总有一天会导致放弃它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不知不觉地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内一些变质分子为使他们的腐败行为"合法"化和"合理"化,也极力制造这种舆论。
而我们一些同志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的消极腐败和混乱现象,也忧心忡忡,对市场经济采取怀疑观望态度。
很显然,全面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住邓小平同志如下一个科学论断,即:"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3页)"都是方法嘛"的意思是说它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过去我们拒绝运用市场这个手段,忽视它的正面效应这个主要方面,而只看它的负面效应,甚至把它当作洪水猛兽;现在又有人认为一切要适应市场要求,只看到它的正面效应,而忽略它的负面效应。
这都是不全面的两个极端。
如实地把它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方面就要充分利用,不利方面就要抑制,不能去适应,这样就能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一致起来。
应该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比如:(1)市场对供需很敏感,它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结构合理化,这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2)它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和讲效率;(3)它要求平等竞争,是反特权反垄断的,市场机制及其法制的完善,有利于消除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4)它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更能在经营上体现党的群众路线和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5)它要求允许人才合理流动,这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及人才成长等等。
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为人民服务从战略上看,一是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个我们已解决了;二是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中国人民富起来的。
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也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两大社会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因为只有经济搞活了,生产发展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创立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不然只能共同贫困;也因为只有整个经济包括国有、集体经济都搞活了,国有、集体经济才能巩固和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
如果还坚持旧体制,把国有企业手脚捆住,使之失去活力,人们反而会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去迷信和追求私有化。
但是,市场经济作为手段,也有它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它容易使人忽略或损害全局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
这种负面效应是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相悖的。
我们忽略或放弃用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去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有可能导致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扭曲。
例如:通过市场经济要讲钱滑向"一切向钱看";通过市场经济要讲竞争滑向资本主义那种尔虞我诈,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那一套;通过市场经济要讲等价交换滑向党内政治生活中也搞等价交换,以至钱权交易;从市场经济要讲自主权滑向不顾国家大局利益,不服从宏观调控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从市场经济允许人才合理流动滑向根本不讲服从社会需要,连起码的组织观念、组织纪律也不讲的自由主义;从市场经济要讲经济核算滑向资本主义那种除了金钱以外别的都不讲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市场经济要讲从需求出发滑向只要有"需求"和能赚钱,就连伤天害理的肮脏行当也经营,而不顾社会恶果等等。
这些问题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已经出现,有的还在蔓延,虽不是主流,但腐蚀作用很大,影响很坏。
如果说改革有风险,那么,这就是一种风险。
需要我们从法制、政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综合防范和治理。
这就是说,我们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又清醒地看到其运行中出现的、存在的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
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应动员人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提醒人们注意它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
如何认识和理解
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
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
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
超越的统一。
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
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
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
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
(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那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当如何构建?早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不久,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今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