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
读罢此书,掩卷冥思,遂有苍凉之感,感动之情由内而生。

为何感动?或许是为曹寅及其家族的盛衰之变,就如当初看《红楼梦》一般;或许是为康熙之朝就已埋下的层层危机,而这多少和清朝的最终灭亡有所关联;又或许是为宿命之无可违抗性,人之命运,实在难料。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姿态。

在看此书之前,我曾看过《秦始皇传》(石静;三秦出版社),《和珅全传》(张铁成;新世界出版社)等类似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看的不多,但走到图书馆拿十几本,先看看目录,再粗略地翻一翻,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竟发现此类历史人物传记的某些相同点:其一,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很少在前面时段提及后来的事;其二,不厌其烦地将人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往往从人物的出生开始,进而利用较大篇幅描写人物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更有甚者,在开篇就花了很大功夫记叙人物的父母一辈,包括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相遇,如何成亲,最终又是如何生下传记的主人公;其三,叙事不分大小,大到朝廷大事,小至家庭琐事,无所不包;其四,人物对话往往用引号直接引出,所用文字亦为当代语言,君臣、臣臣、夫妻、父子间的对话等,描写详尽,哪怕只有一个“滚!”或者一个“嗯……”也要写出来。

不得不说,具有以上四个特点的人物传记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它们描写细腻,注重对人物背景的叙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它们细致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读者能很清楚
地看到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

然而回想起来,看这一类人物传记与看小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小说比这一类传记更具有可读性:因为小说的故事本身就是虚幻的,而构思这样的故事很需要作者的才思,作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地将故事虚构得怪诞离奇甚至超凡脱俗;至于历史人物传记,因其故事建立在对历史的叙述上,作者绝不能肆意虚构历史情节,在想象的空间上远不及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它们的形式写得太接近小说,以至于读者没能很好地认清两者的区别,将虚幻和现实混淆,他们便会在不知不觉间将其当成小说来读,很明显,这样的读法是不适用于传记文学的,其结果就是将传记文学摆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是历史书?还是小说?
说实在,在看《曹寅与康熙》之前,我就被它的副标题是吓住了,因为它的副标题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要知道“揭秘”这个词具有很大的隐私性,把它用于消遣或者八卦一类的书籍或许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但把它用在一本史学专著——尤其是称为美国汉学界三杰之一的史景迁的专著标题中,这是不是太危险了?但翻开书来看,我不得不惊叹:史景迁可真是一位标题党。

且不提书中罗列的诸如“包衣”、“八旗”、“氏族”这类专业名词,也不提“佐领”、“织造”、“銮仪卫”等层出不穷的清朝官职,单提书中列举的大批原汁原味的奏折就可以令许多当代史书编著者叹为观止。

纵观全书,几乎不见一句用引号引出来的人物对话,涉及人物沟通的地方,皆用奏折代替,这突出体现在康熙皇帝与曹寅、李煦之间的密折往来。

甚至到了书籍的后面部分,这类奏折成为文字的主体,其内容的变化隐约体现
了人物命运的转折。

虽然奏折用的是古语,缺乏一定文言涵养的读者可能读得很累,并直接跳过,但我认为对于一个涉及中国历史人物的史学文本,文言古语的存在正是其严整性的重要体现。

史景迁在这本书的前言写到;“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历史记载中读到曹寅是一个包衣、一个织造、一个巡盐御史时,这意味着什么?”他说到做到,因为这本书的切入点,或者说线索,就是曹寅这个人物,书里每个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曹寅的生命历程展开;但作者仅仅将曹寅作为一个引子,在这个人物背后,潜藏着清朝皇帝康熙的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手段,及泱泱清王朝种种社会现象。

这是史景迁为此书所选择的主旨和方向,为此,作者并不愿意花过多笔墨描写曹寅的家庭生活琐事、以及他与朋友的日常交际等等,即使有所提及,也必然与皇帝和王朝有所牵连。

作者执意为我们展现康熙王朝的某些方面,言谈之及皆与政治有关,纵然引用了小说《红楼梦》,也是在“南巡”的背景下。

再则,具体到每一个章节,除去最后两章,每章一般不以曹寅开头,而换之以清朝某种社会成分,譬如“八旗与包衣”“上等阶层”“两淮盐税”等等,这同样是作者为体现主旨而做出的安排。

由此可见,虽然作者的切入点很小,但他的视野很大。

史景迁眼光集中于时代,向我们阐明一个事实:这样的曹寅,不属于其他朝代,也不属于其他清朝皇帝,而是属于康熙王朝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某一类特殊的人——这一类人即使不是很出名,即使不是朝廷的中坚力量,却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的缩影。

史景迁在书的前言第一句就说到:“这不是一部传记。

”我没有写
过传记,也没有做过专门的传记研究,因此不敢肯定这本书是不是传记。

但正如前文所提,将历史人物传记写成小说或类似小说的不计其数。

我认为,历史名人必有其主要行动,而一本好的传记就应该尽可能地将人物的主要历史面目展现出来,而不是千篇一律,全书读来竟不觉重点之所在。

在这一方面,《曹寅与康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因为它主要讨论的正是曹寅的包衣、密探身份——这是站在了历史的角度上。

与此相似,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等也是很好的例本。

两周以来,断断续续地终于将《曹寅与康熙》一书读完,虽然一开始读到那些杂七杂八的专业名词的时候颇感力不从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并因此而收获甚多。

有些同学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读这类书没有什么用,作业只需到网上复制粘贴;对此,我也是一笑置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哪一类生活让你感到充实,那就不要顾虑太多。

了解一个时代的不同面目,体会别样的编著体例,感受一个活生生的时代人物和认真的写作者,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些——对我而言,这就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