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供。
再生烟气一路进入烟机,另一旁路
经双动滑阀。两路烟气最终合并进入余
热锅炉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应 深度 控制
生产过程中,影响反应深度的 操作因素很多:
原料性质、反应温度、反应剂 油比、再生催化剂物化性质、
回炼比、反应时间等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应温度是调整反应深度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温度 每升高10%--20%,反应速度约增加10%--20%。反应温度 提高时,汽油→气体的反应速度加快最多,原料→汽油反应 次之,而原料→焦炭的反应加快的最少。提高反应温度对分 解反应和芳构化反应速度的提高超过了氢转移反应速度的提 高,因此汽、柴油中烯烃、芳烃含量增加,使汽油辛烷值增 加,柴油十六烷值降低,汽、柴油安定性降低。如果转化率 不变,则汽油产率降低,气体产率增加,而焦炭产率略有下 降。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分馏系统
分馏过程主要就是根据气液平衡原理,把反应来的 油气混合物按照相对挥发度不同,将其分割成富气 、汽油、轻柴油、回炼油和油浆等馏分的一种物理 过程。分馏塔中过剩的热量由顶循环、一中循环、 二中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取走。分馏在整个催化 装置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影响因素
调整方法
解吸塔温度
解吸塔操作压力
解吸塔进料量及 组成
提高温度,有利于减少稳定塔进料的C2含量, 降低液化气中C2含量,反之则增加;
降低解吸塔操作压力有利于解吸进行,减少 稳定塔进料的C2含量,降低液化气中C2含量, 反之则增加;
解吸塔进料量增加、C2组份增多,将使解吸 负荷增加,液化气中的C2含量也将相应上升, 反之则下降
凝缩油进入解吸塔上部,解吸出凝缩油中≤C2组分。
脱乙烷汽油换热升温后进入稳定塔,液化气从稳定塔顶馏出。 C4及C4以下的轻组分从塔顶馏出,液化气送往双脱装置进一步 精制。塔底的稳定汽油经换热冷却后,一部分送出装置进一步 精制;另一部分用泵打入塔吸收塔顶作为补充吸收剂。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干气中C3以上组分含量的控制
分 一中热水换热器
一中原料换热器
稳定塔底重沸器

塔 一中泵
油气 油浆泵
富气至气压机
油气分离器
顶循热水换热器



顶循原料换热器 酸性水外送

换热
贫吸收油冷却器 顶循泵
粗汽油外送
蒸汽发生器
至再吸收塔
轻柴外送
二中泵
回炼油
油浆蒸汽发生器 油浆原料换热器
油浆外送 油浆紧急外甩
回炼油浆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汽油干点主要是通过分馏塔顶的温度来控制,分馏塔顶温度是 塔顶油气在其分压下的露点温度。塔顶馏出物包括粗汽油、富 气、水蒸汽及惰性气体,汽油组份的油气分压越高,馏出同样 的粗汽油所需的塔顶温度越高;一定的油气分压下,塔顶温度 越高,粗汽油干点越高。 控制目标:≤203℃ 相关参数:分馏塔顶温度、塔顶压力、冷回流量、顶循环量、 顶循环回流温度、富吸收油量、分馏塔顶蒸汽总量(影响汽油 组份油气分压)、反应深度。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液化气中C5含量的控制
催化液化气的C5含量控制要求较高,设计工况下的液化气C5含量为 0.5v%,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兼顾汽油蒸汽压控制,通过调整回流比、 塔顶温度、进料位置等手段,努力控制好液化气中的C5含量。
控制目标:≤1.5%V 相关参数:稳定塔48层温度、塔顶压力、塔顶回流量、进料温度、 进料组成及位置、塔底重沸器返塔温度等。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影响因素 回流比
调整方法 回流比(回流量)增加,液化气中C5含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稳定塔温度 温度上升,油气中重组份增加,液化气中C5含量提高,反之则下降。
稳定塔顶压力 塔顶压力下降,塔顶油气中C5组份分压下降,液化气中C5含量提高, 反之则下降。
进料组成
进料中C5以下轻组份含量增加,塔顶液化气产品C5含量上升,反之 则下降;为了保证塔顶底产品质量,进料组分变轻时,应及时提高
控制目标:≥60℃ 相关参数:汽提蒸汽量,汽提塔液位,柴油上下抽出口抽出比 例、塔顶温度,汽提塔压力。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影响因素
调整方法
汽提蒸汽量
汽提蒸汽量量增加,闪点提高,反之闪点下降;
上下抽出口抽出 比例
上抽出口抽出量增加,闪点下降,反之则闪点提高;
粗汽油干点
提高粗汽油干点,轻柴中轻组份减少,闪点提高,反之则下降;
置在美国投入工业生产,原料油进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 后,停止进料,通入水蒸气置换,然后通入空气进行催 化剂的再生,反应与再生均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
反应产物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再生烟气
原料油
固定床催化裂化
空气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移动床催化裂化,1950 年前后出现了移动床催 化裂化装置,反应和再 生分别是在反应器中与 再生器中进行。
路经原料油雾化喷嘴进入提升管与高温

催化剂接触进行原料的升温、汽化及反
应。反应后的油气与待生催化剂经旋风

分离器分离后进入分馏塔。
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后沿待生立管向

下进入再生器,与向上流动的主风逆流
接触,在690℃左右的再生温度、富氧
原料油 及CO助燃剂的条件下进行完全再生。
再生器烧焦所需的主风由主风机提
一中循环量
一中油量增加,使分馏塔顶热负荷下降,顶温下降,汽油干点下降。
反应终止剂量
提高反应终止量,粗汽油干点下降,反之则干点上升。
反再分馏蒸汽总量 进分馏塔蒸汽总量增加,使分馏塔顶汽油组份的油气分压下降,汽油干点上升,反之则干点下降。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柴油闪点主要通过调整分馏塔汽柴油切割效果及调节汽提塔汽提蒸 汽量来调节。在日常生产中,在馏出口指标满足质量要求情况下应 尽量少用汽提蒸汽。去罐区时需控制较高的闪点,而改去下游加氢 装置时,可降低柴油闪点控制指标。
干气经脱硫后并入全厂燃料气管网,如果干气中含太多的C3、C4,会 造成液化气收率的下降,干气中C3、C4含量的高低主要由吸收塔的吸 收过程控制。影响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油气比、操作温度、操 作压力、吸收剂和被吸收气体的性质、塔内气液流动状态、塔板数及 塔板结构等。对具体装置来讲,吸收塔的结构等因素都已确定,吸收 效果主要靠适宜的操作条件来保证。 控制目标:≤3.0%V 相关参数:吸收塔温度、吸收塔压力、吸收剂量、补充吸收剂量及温度、 解吸气量(解吸深度)、中段回流取热量(循环流量及回流温度)、 稳定汽油蒸汽压、压缩富气量及组成。
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设计技术部 吴雯雯
二○一五年二月
主要内容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反应及催化剂 催化裂化发展趋势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的定义
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 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并转化为裂化气、辛烷 值较高的汽油、柴油等产品的加工过程。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再热平衡控制
原料在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焦碳(占原料5-10w%)附着于待 生催化剂表面,并随待生催化剂送入再生器进行烧焦,焦碳 在烧焦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对于催化裂化装置来说 (特别是对于掺炼渣油、油浆全回炼、高反应深度等装置), 烧焦放热量往往高于反应用热、主风升温、散热损失等用热 总量,存在大量的热量过剩,这些过剩热量由外取热器取热 产蒸汽以达到系统的热量平衡
汽提塔液位
提高液位,闪点下降,降低液位则闪点提高;
汽提塔压力
汽提塔压力升高,闪点降低,反之则闪点提高;
贫吸收油量
贫吸收油量增加,闪点降低,反之则闪点提高;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吸收稳定系统
吸收-稳定系统,主要由吸收塔、再吸收塔、解 吸塔以及稳定塔组成,从分馏塔顶油气分离器出 来的富气中含有汽油组分,而粗汽油中也含有C3 和C4组分。吸收-稳定的作用就是利用吸收和精 馏的方法将粗汽油和富气分离成干气(C1与C2组 分)、液化气(C3与C4组分)和稳定汽油。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影响因素
调整方法
塔顶温度 塔顶压力 冷回流量 顶循取热负荷
塔顶温度升高,干点提高,温度下降,干点降低。 塔顶压力直接影响汽油组份油气分压,塔顶压力升高,干点提高;塔顶压力下降,干点降低。 冷回流量增加,干点降低,反之则提高。 提高顶循环流量或降低回流温度,使顶循取热负荷增加汽油干点下降,反之则干点上升。
移动床催化裂化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流化床催化裂化,与移 动床催化裂化装置几乎 同时发展起来,反应与 再生分别在反应器和再 生器中进行,油气与催 化剂呈流化状态。
流化床催化裂化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提升管催化裂化,自 1960年后,为了配合 高活性的分子筛催化 剂,流化床反应器又 发展成为提升管反应 器。目前世界上绝大 多数催化裂化装置均 采用提升管反应器。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再压力平衡是催化装置日常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平衡之 一。沉降器压力通过调整气压机转速、气压机出口反飞 动调节阀来控制,提高反应压力可降低气压机能耗,但 也使反应时间延长,反应转化率上升、反应生焦率上升。 再生器压力由烟机入口调节蝶阀和双动滑阀分程控制, 提高再生压力可提高再生效果,增加烟机回收功率,但 也使主风机供风耗能增加,并受到正常操作下主风机出 口压力、反再间压力平衡、催化剂流化输送控制等因素 制约。烟机入口蝶阀开度增加,再生器压力下降。
催化裂化的原料: 减压馏分油(VGO)-FCC 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的脱沥青油-RFCC)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剂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直馏汽柴油不 能满足社会需




直馏汽油辛烷值 低,不能直接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