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挖掘古镇文化资源_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挖掘古镇文化资源_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沈建林湖州市湖师院南浔附小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善于利用本地课程资源。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

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我们对古镇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因地制宜,对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努力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同时结合本校师资优势,利用古镇资源多与国画学习内容相契合的特点,融地方特色、国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于一体,开发《墨韵浔溪》国画校本课程。

几年来,我们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具体的课程实施策略,建立了图片库,巧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欣赏、评价、环境氛围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古镇资源校本课程二次开发国画课程实施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指出: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南浔,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主要的自然景观要属“水”,南浔地属典型的水乡河网平原,素有“水市”之称,水路四通,处处可以感受水的灵动和亲切。

在这水晶晶的小镇上,到处镶嵌着园林、名人故居、藏书楼、古石桥等名胜古迹,这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一、梳理古镇资源,奠定课程开发基石从人文自然景观入手,南浔的美术课程资源主要有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资源按建筑类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第二类是以百间楼为代表的水乡古镇风光;第三类是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第一类:自然景观资源1.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南浔是园林之镇,《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据查,自南宋建镇至民国初期,南浔的私家园林达26座之多,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精神,还融入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寓观景与藏书著书、吟咏唱和于一体;在民国时期,更是引入了欧式风格和元素,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景观。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小莲庄、颖园以及嘉业藏书楼。

2.以百间楼为代表的水乡古镇风光南浔是典型的水乡古镇,古老的石拱桥,整齐的驳岸,柳树迎风,夹河小街,粉墙黛瓦,透出江南水乡独有的灵气与娇态。

这自然之美与其别具风格的建筑格局交相辉映,衬托出一幅令人惊叹而又无法“克隆”的江南水乡古镇来。

它的深厚、广博、远古是无法用文字所能描述的,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透落出古镇的独特韵味来。

百间楼、南东街、南西街、东大街连同广惠桥、通津桥等古桥,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3.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南浔那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更是别具一格。

由于西风东渐,南浔商人长期与外商接触,耳濡目染之下,欧洲的经典建筑式样悄然地出现在这些传统的江南宅第里。

如张石铭的“懿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庞元济的“承朴堂”等都融入了西欧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南浔宅第特有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成为近代江南建筑中的一道奇观。

第二类:历史文化资源南浔自古以来从商崇文,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享有“诗书之邦”的美誉。

在历史长河中南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的艺术人才。

近代更涌现出金城、庞元济、张葱玉、吴寿谷等书画名家。

南浔还有着吴寿谷艺术馆、李大震艺术馆等艺术场馆,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术教育资源。

二、依托古镇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作为地处南浔古镇的学校,坐拥古镇课程资源的优势,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师资优势,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标,紧紧抓住独具特色的古镇资源,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一)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我们认识到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是可以选择、变更、补充和拓展的。

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抓课标而不是紧抓教材。

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本土化。

依据学习目标,我们有效地利用南浔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如《悠悠北山街》一课要求学生关注传统历史建筑,进行相关的文化探访和绘画表现。

但作为杭州西湖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北山街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去过,根本谈不上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南浔也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又为同学们所熟悉,就改为《悠悠南西街》,以张石铭旧宅、求恕里、商业会馆等传统历史建筑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观察、写生等活动,了解、感受历史建筑物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上《民间木雕》、《砖石上的雕刻》、《门的装饰》等课时,充分利用南浔建筑中丰富的砖雕、木雕资源,让学生实地探访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南浔本土的图片,供学生观察、讨论、欣赏,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觉亲切,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内容、图片选择、创作作业等方面,我们都力求以学生熟悉的南浔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为题材。

由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教”制宜,进行独立性国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因此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就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我一直以来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在国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南浔水乡古镇的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又比较适合用中国画的方法来表现,因此我们确定了国画学习与古镇资源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向,立足南浔古镇,充分利用南浔古镇丰富的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融地方特色、国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为一体,开发了《墨韵浔溪》国画校本课程。

1.强调地方特色,遵循国画学习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南浔古镇,自然景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古镇资源多与传统国画内容相契合的特点,将古镇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物资源作为学生国画学习的内容,以古镇资源为脉络开展国画教学,整合了国画学习和古镇资源的内容。

使学生国画学习从单纯的国画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达到将学生国画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的目标。

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美术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降低学习难度,淡化技法技能要求。

以提问、提示、图文资料提供、画法指导和学习建议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展示国画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适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尝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等方式开展参观、走访、调查等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融合古镇资源,探寻课程实施策略校本教材的开发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最终目标。

特色校本课程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细水长流,它需要在日常的实施中慢慢积淀,逐步成型。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尝试,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

1.建立图片库图片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图片质量的优劣、内容的多少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它不仅是教师课堂展示的内容,也是学生创作的内容来源。

因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对南浔古镇各个景点进行拍摄,同时进行网络搜索,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对教师范画、学生作业的收集。

我们对这些图片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了以校本教材为提纲,按课时划分的图片库,每课包含景点照片、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业四个部分。

2.巧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的激发。

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和多样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时,我们注意使用像素高、清晰度好的图片,先让学生从整体观察,了解建筑物的外形、结构、环境等,获得对景点的整体印象,然后通过对图片的放大,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观察建筑物的细节,如屋顶地结构、屋脊地装饰、门窗的造型及花纹、墙面的剥落痕迹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

既能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感知要表现的对象,又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表现时有内容好画,避免画作的空洞乏味、僵硬死板。

(2)彩色与黑白相结合自然景物色彩丰富、变化万千,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经过多年的儿童画学习,已经习惯了使用油画棒、水彩笔,习惯了用色彩去表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眼中全是色彩。

而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墨色,墨分五色,在于用千变万化的墨色去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学生对此往往不能接受,很难理解如何用墨色去表现。

我们运用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图片展示方法,让学生把颜色与墨色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展示时,我们先出示彩色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然后将照片转换成黑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黑白也能表现多彩的景物,从而转变他们的观念。

然后让学生观察黑白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黑与白之间的层次变化,使学生懂得墨色变化的重要性,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要求,为创作表现奠定基础。

(3)视频与图片相结合在课堂上观看图片缺乏一种现场感,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对景物所处的位置、方位、周边景物环境不了解。

为此,我们利用南浔旅游网中的“虚拟游”这一资源,将虚拟游搬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在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上《嘉业堂藏书楼》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进行虚拟游,按大门、宋四史室、书楼、正厅的顺序进行参观,通过观看、聆听导游词,获得对藏书楼的整体印象,了解藏书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色。

然后选取典型的、容易入画的的大门和正厅,进行图片展示,重点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