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李小学争创“三好少年”实践活动总结根据教育局关工委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不断增强关心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开创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在全校积极开展此项活动。
现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1、学校成立了争创“三好少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争创活动,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中层领导和年级组长为成员。
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听取阶段性的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及时调整安排、部署,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人,从而使我校的文明创建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
组长:王如玉副组长:张立芹成员: 中层领导和年级组长2、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二、明确标准鼓励参与1、“在学校做好学生”,就是要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到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2、在家庭做好孩子”,就是要尊敬父母、孝敬了老人,帮助家长干力所能及的家务:3、“在社会做好小公民”,就是要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不进网吧,遵守公共秩序不危害社会。
我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此项活动的意义,如学校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使每个学生知道争做“三好少年”是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开展活动,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我校现有14个班,600多名学生, 39名教职工。
600多名学生联系着600多个家庭,寄托着1200多父母的希望。
学生在校的素质发展,由老师负责;回到家里,走向社会,孩子们的表现谁来管?怎样才能构建校内外协调的大教育网络?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这是我们时时关注和探寻的大课题。
多年来,通过大力开展争创“三好”道德实践活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
(一)、“三好”活动张开育人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乐做好孩子,在学校争做好学生,在社会学做好公民,这“三好”具体怎么做?如何让方方面面都动起来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笫一件,抓学生主体。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通过班会、队会、晨会,讲“三好”要求,评“红领巾监督员”,学身边的榜样,形式喜闻乐见。
第二件,动员家长。
家庭是孩子接受养成教育最早、最亲的地方,可以对孩子教育产生特殊重要的作用。
第三件,和乡村管理人员多联系。
乡村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孩子素质发展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举例说吧,为了培养孩子的“问候礼仪”,解决“张嘴难”的问题。
开学第一天,校领导班子站在校门口亲自迎接学生入校,并对每一个孩子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早上好”。
同时建立“红领巾监督员”进行引导,在全体学生中加强礼仪教育,终使一股股“问候风”吹暖了整个校园。
再如:2013年的一年级家长学校第一堂课,我们给家长讲“三好”要求,大家很感兴趣。
散会的时候,我给每位家长发了三块糖,当然是很漂亮的巧克力奶糖。
家长拿回家,就高兴地告诉孩子:这第一块糖,是老师表扬你是好学生的;第二块糖,是表扬你在家里愿做好孩子;第三块呢?是希望你在校外也要处处表现好……美美的三块糖,成为孩子对“三好”活动甜甜的希望。
本学期家长学校第一堂课我校利用资源平台组织家长观看了央视的“父母教会我”,引导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好榜样,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最后结合我校实际对各位参会家长又进行了教育宣传。
每学期家长学校开课,我们都要用生动的方式推动“三好”活动,不断激励家长配合学校。
现在,在1200多位家长中,“三好”知晓率达到100%,满意支持率上升为98%。
我认为,开展“三好”活动,学校要主动策划、主动调研、主动服务、主动发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典型,才能调动和凝聚家长及社区的教育智慧和力量。
有家长说:“三好活动帮了我的忙,孩子听话啦,能体贴父母,主动扫地、拣菜、洗碗,样样都往好的方面努力。
”乡村管理人员说:“学校主动把教育孩子的事与我们联系,这就形成了一盘棋,互相配合,互相衔接,密不可分。
老师的作用发挥到了乡村,我们的话,孩子爱听啦,而且有礼貌、爱护环境,样样表现好!”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实践平台,坦坦荡荡地铺展在孩子面前;将各项道德行为规范,细细微微地溶化在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
“三好”内涵源于生活,要求贴近实际,让孩子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
(二)、“三好”活动贴近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1、“三好”活动,第一个鲜明的特色是:立足现实。
我们曾对当今少年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发现未成年人中存在的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热衷网络游戏、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少年儿童的教育必须创新,传统教育方法要继承,更要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新方式。
(1)、在乐做“好孩子”的评比中,提出孝敬父母、学会自理、愿与父母交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内容。
同时,提出了下限标准“不娇气,不懒惰,不沾坏习气”等。
很显然,这是针对独生子女受着几代人的宠爱、依赖性较强的现实提出来的。
(2)、在争做“好学生”的评比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传统的好学生评选,偏重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以“一好”代替“三好”。
而“三好”活动的评价,不再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把“发展特长”、“敢于创新”也列入评价标准中。
因此,那些未能全面发展,而却有专长、勇于创新的学生,就有了激励和评奖的机会。
(3)、在学做“好公民”的评比中,要求做到诚实守信、邻里和睦、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多年的探索中,班主任是参与的主体,也有领导小组的专项指导。
这个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和离退休老同志“三结合”,坚持边行动边探索,边总结边创新。
2、“三好”活动不但内容贴近儿童,而且形式点亮儿童行为。
这是“三好”活动的第二个特色。
开展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结合我校“养成教育”特色,在争创活动中我们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1)、养成教育“主题月”活动。
我校分别从“文明礼仪”、“保护环境”、“热爱劳动”、“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入手,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日日显成效。
如:九月是我校的“文明礼仪月”。
规范学生言行举止,蒙以养正,知书识礼,在自主活动中知礼仪、习礼仪、尚礼仪,是本月的培养目标。
开学伊始,召开“文明礼仪月”启动仪式,向全校学生发出“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的倡议。
召开“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队会、办专题黑板报,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读礼仪常规。
每周班会时间,各班评选出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月末向学校推荐表现最佳的学生参加学校“文明礼仪星”的评选。
除此之外,我们还举行了火灾、地震逃生演练、传唱优秀童谣等比赛一系列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的熏陶。
(2)、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
班级管理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各班根据本班实际,制定“班级德育计划”、实施“班级评价方案”,施行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值日班长制等制度。
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从而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
(3)、以各种节日为契机的主题教育及专题教育活动。
如三月“学雷锋月”到养老院看望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五月感恩节参观“孝行天下”图片展;九月十日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月一日国庆节开展“传诵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重阳节”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等。
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如:“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乡村清扫环境卫生;《感受祖国新变化》征文活动;《我的理想》手抄报展;《爱祖国,弘扬和光大民族精神》儿童画展;“养成好习惯,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系列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并写观后感等。
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心、孝心、诚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校本教材进课堂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和学校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编写了《养成教育》读本。
本书分两册,每册20课,分别从学习、生活、礼仪、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讲述了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2010年7月《养成教育》读本这套书印刷完毕,并在全校学生中免费、循环使用。
使争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润物细无声。
在广泛发动争做“三好少年”活动中,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推选“三好少年”,使其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典型。
2014年6月1日,在各班评选推荐的基础上,学校表彰了10名“三好少年”。
四、今后工作打算:今后,我校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要做到有专人负责、有计划、有布署、有检查、有总结,不断创新成果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