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南沙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广州南沙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广州南沙新区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公告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广州南沙开发区规划研究中心二零一九年七月目录总则 (1)第1条规划范围 (1)第2条规划期限 (1)第3条规划效力 (1)乡村建设目标和指标 (1)第4条总目标 (1)第5条分阶段目标 (1)乡村建设策略 (2)第6条总体策略 (2)第7条各镇街发展策略 (2)乡村体系规划 (3)第8条乡村群规划 (3)第9条村庄分类规划 (4)乡村用地规划 (6)第10条村庄生活用地规划 (6)第11条留用地规划 (7)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7)第12条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7)第13条特色生产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8)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第14条道路工程规划 (8)第15条给水工程规划 (8)第16条污水设施规划 (8)第17条电力设施规划 (8)第18条通信设施规划 (8)第19条防灾设施规划 (9)第20条环卫设施规划 (9)乡村风貌规划 (9)第21条乡村风貌建设分区 (9)第22条风貌分区指引 (9)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9)第23条三清三拆三整治 (9)第24条农房改造 (10)第25条公共空间整治 (10)第26条河涌整治要求 (11)第27条畜禽集中养殖整治 (11)第28条农村厕所革命 (11)实施机制 (12)第29条加强组织协调 (12)第30条构建乡村多元共治机制 (12)第31条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12)第32条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2)第33条加强村民建房管理 (12)第34条重视规划技术支持 (12)总则第1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南沙区行政辖区,辖区内共128条行政村。

第2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8-2035年,近期为2018-2022年。

第3条规划效力本规划作为新一轮的村庄布点规划以及总体层面的专项规划,用于指导下层次村庄规划编制,是统筹乡村空间、产业和资源,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依据。

乡村建设目标和指标第4条总目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南沙乡村建设的目标为“适应新时代要求、适应大湾区建设、适应南沙乡村特征,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第5条分阶段目标1.到2022年,南沙新区乡村建设见到显著成效,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明显改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基础与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建共享。

2.到2035年,南沙新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城乡等值发展。

乡村建设策略第6条总体策略1.兴产业,以产业项目导入推动乡村建设。

2.保生态,以生态保护和建设来倒逼村庄建设。

3.塑文化,以传承南沙地域文化特色来牵引村庄建设。

4.强配套,以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来保障乡村建设。

第7条各镇街发展策略1. 南沙街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城乡融合、旧改带动、创新发展”,通过政府统筹的城市更新,逐步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城乡一体化高标准建设。

推进“村改居”,使村民成为新市民。

2. 黄阁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城乡融合、妥善安置、旧改带动、历史传承”,通过政府统筹的土地整备和搬迁安置,妥善解决重大项目落地和居民搬迁安置的矛盾,大力推进留用地结合旧村改造,实现城乡融合;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黄阁镇逐步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城乡一体化高标准建设。

推进“村改居”,使村民成为新市民。

3. 大岗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妥善安置、旧改强镇、因村施策”。

通过政府统筹土地整备和搬迁安置,以及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妥善解决重大项目落地和居民搬迁安置、留用地选址落地之间的矛盾。

推进大岗镇城中村、城边村的旧村改造,提高镇区的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实现城乡融合;推动十八罗汉山以南传统农业型村庄乡村旅游开发和人居环境改善。

4. 榄核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庄园经济、平台带动、配套提升”。

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核心,强调游客体验的升级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利用星海音乐小镇平台的带动作用,推动村庄建设。

5. 东涌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妥善安置、平台联动、配套提升”。

通过政府统筹土地整备和搬迁安置,落实留用地选址;乡村地区与种业小镇、庆盛自贸区等多个平台进行产业联动,推动乡村发展。

加强鱼窝头等城市组团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向乡村延伸。

6. 横沥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妥善安置、城乡互动、配套提升”。

通过政府统筹土地整备和搬迁安置,落实留用地选址;乡村地区为明珠湾区商务区提供优质生态环境保障和优质的生活服务配套。

同时,促进明珠湾区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

7. 万顷沙镇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特色发展、腾挪集中、配套提升”。

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核心,强调游客体验的升级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村居搬迁安置充实中心镇的人口,集中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条村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乡村体系规划第8条乡村群规划策划形成11个美丽乡村群。

要求以镇街为主体,按照“产业联动、路径串联、设施共享、风貌协调、文化传承、协同治理”的思路整体打造美丽乡村群,编制各镇街范围内的乡村群规划作为乡村群内各村产业和空间统筹的依据,指导村庄规划的修编或产业项目招商。

表1:南沙新区乡村群一览表第9条 村庄分类规划村庄分类结果规划将全区128条行政村分为搬迁村、城中村、城边村、远郊村、传统村落五类村庄类型。

其中,城中村28个,城边村35个,远郊村49个,搬迁村11个,传统村落5个。

表 2:村庄分类一览表村庄分类要求搬迁村逐步实施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改建活动。

不再编制村庄规划。

(2)城中村管控和规划要求采用全面改造、微改造的方式融入城镇;限制新建、扩建活动;为保障私人合法权益,维护民生需求,允许危房改建,允许有合法产权的房屋并且在符合相关规划及近期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在片区尚未正式明确开发前进行改建。

不再编制村庄规划,应结合具体的改造项目编制微改造方案和全面改造方案。

(3)城边村管控和规划要求对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部分应逐渐明确其融入城市的方式;除允许危房改建、合法且符合规划的改建外,应按照城市片区开发的时序,逐步限制新建、扩建活动。

对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部分应集约节约用地,鼓励采用结合留用地等方式全面改造。

城边村经评估需要修编村庄规划或美丽乡村规划的,按照村庄规划的编制要求进行编制。

(4)远郊村管控和规划要求远郊村应有序推进微改造,鼓励采用结合留用地等方式全面改造。

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指引,鼓励有条件的村开展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试点。

经评估需要修编村庄规划或美丽乡村规划的,按照村庄规划的编制要求进行编制。

(5)传统村落管控和规划要求对传统村落的建筑进行整治,更新或改造与传统村落风貌有较大冲突的建筑,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对古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

传统村落按照《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在村庄规划中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专项内容或结合留用地编制旧村改造统筹方案或片区策划方案,方案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历史文保单位的保护策略。

乡村用地规划第10条村庄生活用地规划1.安置区规划近期安置区选址另行开展规划落实。

远期搬迁安置通过完善现有的安置模式、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村改居”工程等方式妥善解决村民搬迁安置问题。

2.增量村庄生活用地规划对规划保留的现状村生活用地和各村新增用地规模,应当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进行统筹。

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新一轮村庄规划应同步编制、两规合一,并与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不矛盾冲突。

3.存量村庄生活用地更新规划要求城中村、有条件的城边村分批更新改造,不排除远郊村更新改造。

存量村庄生活用地更新过程中应当分批分类、因地制宜,鼓励与留用地开发、村级工业园改造相结合,并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4.村民建房指引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探索研究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措施、拆旧复垦、有偿使用、回购重新分配等方式引导村民集中居住,盘活存量村宅。

落实和研究“一户一宅”的相关政策。

新增村宅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

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指引,鼓励有条件的村开展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试点。

第11条留用地规划1.留用地选址另行开展规划落实。

2.贯彻落实广州市留用地政策,探索村集体以留用地指标换股权机制,留用地由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产业园区,收益按股权分配给村集体;探索多样化的留用地指标兑现方式。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第12条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划定四个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基本生活服务圈以自然村、经济社为基本单元,配置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设施;一级生活服务圈,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配套村委会、幼儿园、文化活动等设施;二级服务圈以乡村群、镇街服务中心为基本单元,配置小学、文化站、卫生站等设施;三级服务圈以中心城区服务中心为基本单元,配置中学、博物馆等设施。

第13条特色生产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划定南沙若干生产配套型生产圈和旅游生产型生活圈。

生产配套型生活圈设置生产保障、商贸集散设施;旅游配套型生活圈设置旅游接待设施、住宿及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等。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14条道路工程规划着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行动;统筹配置快速公交、城乡公共停车场;建设形成南沙绿道骨干网、水道旅游脉络网;适时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

第15条给水工程规划综合考虑水源、地形、村庄实际情况,按照优先城乡统筹、联片集中、保障单村集中供水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城乡供水系统,并适当考虑备用水源地。

第16条污水设施规划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最大化减排,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到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到203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第17条电力设施规划规划供电实行一户一表,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减少交叉、跨越,线路走廊不应穿越住宅等地段。

第18条通信设施规划推动宽带进乡入村,提升应用普及水平,全面完善村庄通信工程发展。

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缆,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不低于50%。

第19条防灾设施规划农村消防以城市消防站为主要消防力量,村居微型消防队做补充;根据防洪标准,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滞洪区等防洪工程;村庄迎风方向布置防护林带,必要时修建抵御风暴潮冲击的防浪堤坎。

第20条环卫设施规划构建“户投放、村居收集、镇街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建立以南沙新区无害化处理场为中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