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灸手法谢锡亮灸法1操作方法先将施术部位(穴位)涂少许凡士林或植物油,以增加粘附作用,再将艾绒搓成锥状如麦粒大之艾炷粘附在穴位上,引燃(熟练者可将艾炷粘附在施术者的食指尖,引燃后粘附在患者的穴位上),当艾炷燃至患者感觉可以接受的灼痛时(嘱患者叫“嘘”以表示之)即可施以手法。
1.l补法(1)重补(亦称封补、按补):医生用拇指或食指将燃着的艾炷(待患者叫嘘时)呈90度垂直按下,按灭时速度要快,力度要适宜(否则会烧灼皮肤起泡或灼伤医生手指),按住穴位约3~5秒后缓慢离开。
(2)平补(亦称温补):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用食指或拇指轻按穴位约5~10秒即可。
l.2泻法(1)推泻:待艾炷燃至患者叫“嘘”时用食指或拇指将艾炷轻轻向四肢末端方向推灭(速度不宜太快,压力不宜太重,以防皮肤擦伤,但速度也不宜太慢,以免灼伤皮肤)。
(2)抽泻:用拇指和食指将穴位皮肤及艾炷捏住轻轻向体外呈90度抽出(不宜捏的太紧以免拉伤皮肤)。
1.3平补平泻法(亦称和法)(1)施术者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不能捏及皮肤)轻轻离开穴位。
(2)待艾炷燃至灼痛时用口将艾炷快速吹离穴位(注意:采用此法不能涂粘附剂,吹离的艾炷不要烧伤其它部位或衣物)。
1.4注意事项灸法手法可与针刺手法相媲美,应用面广,疗效迅速。
但在应用时对素体阴虚者、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采用。
头、面、五官、胸、背尽量少采用补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中的第2种手法)。
此外在施灸时应掌握程序:从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一般采用本法1个穴位仅l~3壮即可。
2病例举隅2.1血晕1982年秋,笔者下乡遇一产妇出血不止(约已失血1500~2000MI),面色苍白,目合气微,不省人事,触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此乃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血晕之危证。
惜我下乡途中身无针药,若送村卫生所,则山路颠簸,路途亦远。
苦思之时忽见端阳节悬门之艾,急命众人收取搓成艾绒,急灸水沟(补)、合谷(补)、足三里(补)、三阴交(补)各3壮,当灸至三阴交则头摇足动,约5分钟见血凝固成块,出血已止,喜有生机,嘱将鸡汤投入生艾1撮3沸后频频喂服,少顷目开如缝,呼能会意,血止晕平。
事后查询,母子俱安。
2.2腹痛泄泻(急性胃肠炎)例1:林某,女,38岁,阵发性腹痛半日,伴水样泄泻8次,曾服氟呢酸、阿托品、霍香正气水等未效。
诊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属腹受风寒,中阳被困,运化失常,治宜温中散寒,疏调气机,增强运化功能。
取内关(平补平泻)、腹哀(泻,向中脘推泻)。
中脘(向脐方向推泻)、足三里(平补平泻),以上诸穴各3壮,灸后逐渐痛止泻停。
例2:叶某,男,13岁,食隔夜不洁食物后水样泄泻10余次。
症见眼眶微陷,口干,神疲,苔白腻,脉濡。
取止泻特效穴(经验穴,位于内踝至脚底正中线1/2处)补3壮,20分钟后泻出量及次数逐渐减少,嘱服淡盐开水数次,而愈。
2.3腰痛陈某,男,32岁,腰痛10余日。
曾服西药炎痛喜康、维生素B1;等无效。
见腰部疼痛重着,拘急不能转侧,尿短色黄,舌苔腻而微黄,脉濡。
此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之证,治宜利湿泻热,兼以通络。
取肾俞(平补平泻3壮)、殷门(往承山穴推泻)、承山(往足跟方向推泻)各3壮。
每日1次,连灸5次而愈。
2.4痹证陈某,女,46岁,干部。
右肩疼痛、酸痛重着已2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时愈时发,近来疼痛加剧,抬举不便,遇阴雨或寒冷则痛甚,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属寒湿客于肩部经络,气血闭阻之候,不通则痛,治宜祛湿温经通络,取肩髃(补)、巨骨(平补平泻)、臑俞(补)、曲池(往手三里推泻)、血海(补)各3壮。
每日1次,经治8次而愈。
2.5盗汗陈某,女,10岁,睡后汗出浸衣已有半年(经查无结核病灶),曾服止盗汗片、钙片、中药六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求效。
症见面色无华,神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此属气阴虚弱,汗液外泄。
穴取合谷(补)、后溪(抽泻)各3壮。
连治5次(每晚1次),汗止神复。
2.6哮喘(慢支急性发作)胡某,男,58岁,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每逢感受风寒则发作。
来诊症见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咳嗽痰多,苔白腻,脉浮缓。
此为内伏痰饮,外感风寒,气因痰阻,升降不利。
治宜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取天突(平补平泻2壮)、肺俞(补3壮)、列缺(平补平泻2壮)、太溪(平补平泻2壮),灸治3日(日2次),喘咳俱平。
3体会直接灸的手法应用是灸疗中的一朵奇葩,它进一步体现灸的特色和极大地发挥灸的功能,弥补了灸法长期以来无手法的空白,而且使原有灸法的壮数大大减少,且不需烧至艾灭,灸的疼痛减轻,使患者可以接受,一般无化脓,无遗留癫痕。
笔者认为灸手法中的补泻,对艾炷火温的调控及火力的走向与穴位、经络的效应有关。
据分析补法对穴位刺激的深度、温度、幅宽、渗透力等相对偏大偏强,具有温与补的特性,适用于临床中的寒证、虚证;泻法的艾温相对偏低、幅宽较小、渗透力弱,主要是利用艾温刺激穴位后运用手法来引导经气,从而达到“其气可聚,邪气可散”的目的,故具有泻和导热的功能,适用于临床中的实证、热证;平补平泻系介于前两者之间,其特性以平和为特点。
临床中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其疗效尤为快捷,正如《医学入门》所说的:“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总之,灸手法具有简便易学,疗效快捷,无交叉感染,临床应用面广等特点。
应该加以推广,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谢锡亮灸法师承实录发表时间:2008-9-3012:53作者:梁知行来源:民间中医网字体:小中大|打印作者:admin谢老:我的一些学术见解及经验可见于《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两书中,我已经给你系统讲解了一遍,我年岁已大,近年已很少给学生这样系统讲解了,你大老远来,我们又谈得挺投缘,你看还有何疑问尽管提。
问:我这10多年临床中以研究经方汤液治病为主,但针、灸、药三者皆中医治疗法的重要内容,缺乏了针灸治疗总觉心中遗憾,久仰承师及承门弟子威名,故特来向您请教,今能拜您为师是我的荣幸,只恐我针灸基础不扎实,会辱没了尊师威名。
答:你正规中医学院本科毕业,有10余年的临床经验,有到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大医院进修过,又到处拜师求学,研究经方有心得,应该说是在大海里游过泳的。
承师也经常针灸与经方合用,并曾用针灸之理来注解《伤寒论》;当年承师办学,讲四门课:经络腧穴、针法、灸法、治疗,不管你是中医西医,不管你男女老少,只要志愿学习针灸,只要你考试过关,就承认你是他的学生,承认你是针灸医师。
我现在上了一定年纪,对一般学生都不这么系统讲解了,让他们自行看书。
你基础不错,学针灸就更容易了,针灸都是要讲求悟性的。
承师鼓励人常说:有医学基础的人学针灸“只须-夕谈”。
在安全的前提下,心细些,说话要有信心,但过头的话不讲,将所学的大胆去实践就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荀子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或者说“锲而不舍,终身以之”,便是教我们要在师傅领进门的基础上终身不离,修行在个人嘛。
我们要在开放的原则下,提倡学生要超过老师,我书中总结了一些东西,自认在没有违背承师的原则下有些学术又超越了他,这样才算对得起老师。
问:似乎澄江-派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对针灸歌赋的背诵比较重视?答:我至今尚能背出每条经穴分寸歌,随便说一个穴名,我仍能对上。
这就是当年打下的基础,一劳而永逸,这对临床很有好处。
至于针灸歌赋中的穴位主治,教我们抓住主要作用就能应用,慢慢加深理解,积累经验。
问:我看您的书中,点穴功夫似乎也是针灸基本功的重点。
答:对。
点穴是用骨度法,结合体表标志、结合解剖,力求准确,直接影响疗效。
准确点-个穴位,要兼顾周围其他穴位,要给它们留出地方来——“取三经而用-经而可正,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问:为何经常看到针灸医师不诊脉便行针灸治疗?答:常言说"针家不诊",针灸就是那么简单,看你是何症,如遇急性暴病则可对症取穴,如以前霍乱大流行,在街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来号脉,就都取尺泽、委中放血,可立止腹中绞痛、烦乱,效果也很好。
但是对慢性病,有条件时,还得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
问:《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乃汤液治疗之经典;而《黄帝内经》是医经学派的经典,以之指导养生导引,针灸治疗为主。
那为何《内经》对色脉之诊那么重视?答:"针家不诊"是说只要掌握一些大的原则与一些基本知识便可使用针灸以取得疗效,但如同人的知识有深浅,学历有小学大学之別一样,《内经》的诊法是经典,是原则性的,教你怎么精进的,怎么提高水平用的,并不是针灸一定不用或排斥脉诊。
问:现在灸法用在什么病比较多?答:灸法用途广泛,男女老幼各科皆宜,多用于难治性疾病及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调、缺陷者,对身体虚弱及虚寒病症疗效很好。
问:是否灸法作用慢,长期使用方有效,很少用来应急的?答:不完全是,灸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可立竿见影的,如对美尼尔氏综合征可灸百会三十壮;对宫血者可灸隐白,有的灸三壮当日便可见效。
宋代有《备急灸法》一书,列举出灸法适用的22种急性病。
问:灸法具体取穴与针法有何不同?答:直接灸法会留下一些疤痕,所以,一、不能穴位老换,不能让全身都是疤痕。
二、每次取穴不能太多,要重点突出。
三、在颜面等部位不能取,以免影响美观,胸腹背、四肢部穴位多用。
灸法取穴比较慎重,要求点穴准确,因为每次大都要在原来的穴位继续治疗,开头取错了,后面容易将错就错,影响疗效。
总之,灸法取穴比针法少,没有针法灵活。
用温和灸或间接灸则比较方便些。
但各种灸法各有其适应症,以各适其宜为好。
问:灸法辨证取穴与针法有何不同?答:灸法以脏腑辨证为主要的辨证取穴,以募俞穴为主,八会穴亦多用,如参合并发症及寒热表里虚实辨证,除主穴以外,对症取穴则为辅穴,用的次数较少,较轻。
其实,针、灸的取穴原则是相同。
问:非化脓灸如何操作?答:辅穴一般用非化脓灸,灸炷小,知痛即用手压灭,只灸3—5壮,刺激量小点,可以多取几穴。
问:灸法讲补泻吗?答:过分讲补泻没用,有些只是巧立名目,初起即使补泻不正确也不要紧,只要有得气,经络都可有效自行双向调节。
古代讲究补泻,现在多不太重视了。
总的原则是掌握灸量,对病人、病证等全面考虑,勿过度刺激,勿急于求成。
灸字从“久”,日久见功。
问:您是否基本用灸法,针药少用?答:不是的,我们这里是针、灸、药并用的,如我也常用银翘散治流行性感冒等。
又如哮喘患者,若有点虚火,该给他灸哪就灸哪,灸肺俞,他有一些上火的反应,我们该用针就用针,该用药就用药,可以给增液汤。
灸法犹如火神派,大部分病当虚寒论治,自应有处理的方法,能配合针药则更好。
古书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同样地,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针、灸、药三者备,方为良医。
问:我看您对中医界现今的-些热点也挺了解的,可见您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否说您对火神派的观点很赞同?答:宋代太医令窦材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火神派的一些理论可以作为灸法的参考,中医的各种疗法都有它的适应范围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