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学

宗教学

一、结合宗教学研究中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分析宗教的定义近代西方宗教学领域有四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而每一种都对宗教的含义进行定义。

1、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历史学和宗教人类学的观点。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宗教的形成和演进,把宗教理解成各种传统宗教所注重的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如麦克斯·缪勒对宗教的定义: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

詹姆士·弗雷泽尔对宗教本质的观点,宗教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讨好和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2、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社会学的观点。

(1)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2)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3)斯特伦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 罪过、无知等) 中,彻底转变为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3、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心理学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给宗教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宗教本质和功能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对宗教观本质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按照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科学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宗教观历史上的根本变革。

恩格斯有一段近似于宗教定义的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就是说,宗教的神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

这就把宗教的本质与根源说清楚了。

(二)马克思对社会功用论述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

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人民群众如果相信这种辩护,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苦难命运的真实根源,不可能产生变革苦难的革命要求。

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剥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寻求解脱。

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

第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在神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运动并无其他理论形式以资利用,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作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如太平天国起义等。

但是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它的消极作用又最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意义:马克思人从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给宗教的作用和本质作出了最终的定位。

其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其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其二,宗教是意识形态中以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为内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形式;其三,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决定其产生乃至灭亡的全过程。

宗教自身不可能脱离整个意识形态之外,有着独立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称其为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

这样,马克思便科学地揭示出了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并完成了对以往传统宗教观的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宗观均是围绕理性展开的,其根本缺陷就是将宗教视为理性的对立物。

马克思则以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重新对宗教本身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将宗教归结为全部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绝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而将对于宗教的解释和说明由认识领域推进到社会生产领域。

三、评析宗教对道德的保证作用宗教是人的超验性存在,它以神为核心,就其本体论的终极追求而言,宗教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家园寻求,就其认识论终极性追求而言则表达了人的超越性。

我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的三大宗教中的有关规范、教义,例如平等、仁爱、善良、和平、诚实等,和社会道德有很多相通之处,有着凝聚人心,协调关系的作用。

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十诫”和“信”、“望”、“爱”。

伊斯兰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劝善诫恶。

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行善,而且要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佛教则宣扬大慈大悲、众生平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原有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失范”的现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许多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宗教对道德保证作用体现在一下几点:首先,宗教道德把自己所推崇的行为规范转化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从而起到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其次,宗教中的有关规范、教义,例如平等、仁爱、善良、和平、诚实等,有利于团结群众,缓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宗教伦理对社会主义道德有补充作用。

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尽管会随着他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宗教作为最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它常常是传统价值的维护者。

四、结合实例简要说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与科学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整体:(一)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宗教史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以承认自然规律的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基础(1)科学主要是针对理念化自然的一套概念和解释系统,它的对象是自然界,包括作为自然世界一分子的人;宗教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信仰,并且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与仪式来培养和巩固这种精神和信仰。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任何主体性的物,甚至人也被视为机器;宗教则将视野投向某种神圣之物或超越性境界,人在宗教里被视为一种理性的生灵,有着活的灵魂。

(2)科学一般不考虑目标与价值问题,而宗教则将人的伦理作为自己的主要领域而不容他者染指.宗教评判是非的标准是它们的教义或教条,一切不符合教义的行为都被看做是异端,而科学是以事实和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宗教主张认识是绝对的,认为它们的教义或教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科学则主张认识是相对的,反对绝对化的认知。

2、科学注重理性和经验,宗教一般是非理性的超验的。

(1)宗教与科学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不同,宗教以超自然的力量,例如上帝、圣物等来解释和回答自然现象,而科学则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自然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2)宗教以精神满足人们的人生追求;而科学以理智为标准,以理性为权衡(二)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古代社会,科学的萌芽基本上包容在古代宗教和其他一些宗教之中。

宗教体系中主张理性与信仰一致。

就是说人类要通过认识自然从而去去认识上帝,因而在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条件下宗教与科学之间是相容的。

在基督教体系中,内容包括启示神学、自然神学两部分,三位一体、道成肉身这些属于启示神学,它的特征是只能去信仰,不能去论证。

诸如上帝之存在等命题属于自然神学,其特征是可以去论证,这与科学相似。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教会组织和一些宗教教职人员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如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一行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一起制造了黄道游仪,以此来测定150多可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地球子午线长度进行的实验,并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唯独的长度等。

2、宗教经典往往包含许多科学知识的材料。

世界各种宗教的经典,尽管都蒙上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实际上都是特定时代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每种宗教经验都不是预先定好的,都是由宗教教职人员逐步编撰的过程而且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重要文献,包括政治、经济、文艺、道德以及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

五、结合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分析宗教世界化的原因(1)概述: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发展很快。

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国王、武士、官吏因此大力支持、赞同佛教的主张。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就必须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

这些说法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深受欢迎。

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让人们忍耐服从,使劳动人民放弃斗争,这有利于奴隶主的利益。

很多国王利用它的“忍耐服从”的说教,对它大力扶植,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佛教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

公元前后,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又由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

1世纪时耶稣降临人间,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这一“救世主”使绝望的人们拥有了精神寄托,这种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称为基督教,后形成基督教会。

它最初遭到罗马皇帝的残酷镇压。

基督教让人忍受苦难的教义有利于富人及统治者。

4世纪时,罗马皇帝改变态度,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使之成为麻痹人民的工具。

基督教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传教,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创立了伊斯兰教。

后来他强迫麦加贵族承认他是政治和宗教领袖。

伊斯兰教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民族统一。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广泛传播。

(2)原因①是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得到了强有力政权的支持,都不突出某一民族或某一国家在宗教上的优越性,它们所信仰的神是世界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并且在信仰方面都重视未来世界的宣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