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成就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地提升。
“树大招风”,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非议、炒作、攻击不断,大肆渲染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威胁,其危害不容小觑。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正值经济、社会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外交作为针对外国公众的国际交往,价值日益凸显,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成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下,我国公共外交工作发展迅猛,成绩可喜,实现公共外交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已迈入公共外交时代。
2003年开始,外交部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不再陌生,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充分调动。
2009年,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起公共外交综合协调机制,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提升。
除此之外,我国全面落实《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1为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地宣传中国,增进了解,为更好的开展外交活动服务。
公共外交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公共外交新理论不断涌现,推进公共外交实践的科学发展。
2004年到2007年,一大批公共外交概念、形成条件及作用方面的理论著作发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理论构建。
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事件的发生,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开始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外交实践紧密联系。
中国公共外交的领军人物赵可金先生2011年出版了《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对公共外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影响深远,搭建了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研究的基本框架。
对于中国公共外交未来的发展,学界立足长远、宏观把握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早在2003年,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就指出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原则,驻外机构保护好每一个海外的中国公民,同时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大多数人的民心。
2吴白乙在《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3中强调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特色,包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观念。
2011年,杨洁篪发表了《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的论述了中国公共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指明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与要求,引导中国公共外交更好的发展。
高层出访不寻常2011年,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期间,午餐花79元去了位于鼓楼的“姚记炒肝店”吃了碗杂酱面,一时造成轰动,引发热议。
拜登的亲民行为给广大中1《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正当时》任晶晶自《当代世界》2010.92《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赵子哲3同上国市民留下良好的印象,提升了美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是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
领导人出访时与民众的交流活动具有成本低、效果大的公共外交功效。
2007年和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开展的“棒球外交”和“汉俳外交”令人印象深刻,效果轰动。
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期间,吟诵汗俳:“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
”。
福田康夫回访结束,温总理又作汉俳“常以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
”送别福田,表达中日有好的美好希冀。
2010年温总理再访日本,在欢迎宴会上即席吟诵汉俳“融冰化春雨,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
”31日中午,温总理出席日本经团联午餐会时,又来一新作“浓绿夏日长,万物生机新气象,硕果满枝上。
”。
俳句犹如日本的“唐诗”,在日本历史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温总理吟作俳句拉近了与日本民众间的关系,打造了“平民总理”的亲民形象,表达了中日关系世代有好的美好祝愿,受到中日媒体的广泛赞扬。
2007年访日期间,温总理穿着象征“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35号球衣在京都与大学生一起打棒球。
2010年5与31号,温总理再次访日来到上智大学与大学生切磋球技,受到同学的热情欢迎。
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棒球”一时成了两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
从“破冰之旅”、“融冰之旅”、“暖春之旅”到“迎春之旅”,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开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不断提升,成绩斐然,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媒体宣传勇突破媒体是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传递信息,加深理解,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公共外交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正处在国际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西方媒体对我国进行了许多不实宣传,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需要给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近些年来,我国媒体也不断“走出去”,宣传形式不断多元化,视角更加开放和包容,宣传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介一直以十几种语言向世界广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坚持着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中国的使命。
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相继开通了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架起了广大阿拉伯语和俄语地区与中国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平台,传播了友谊,增进了人民间感情。
电视媒体在表现形式上也在不断的寻求突破,200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客观的视角审视历史,彰显大国胸怀。
央视记者白岩松深入日本社会各个方面,走进平常百姓家庭,讲述真实日本,带给我们直观的体验。
白岩松说得很好“与其说是岩松看日本,不如说岩松看中国。
”,“我在意的不仅仅是‘看日本’,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媒体在改革开放到了这个时候,有一种大国平和客观的胸怀和眼光去报道世界。
”中国媒体迅速的成长起来,肩负起新的时代责任感,以新的胸怀和视角看待大国关系。
2009年底,片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宣传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亚洲频道滚动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1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出现了一段时长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以美丽、勇敢、才能、智慧、财富等关键词展示中国文艺界、体育界、科技届、思想界、企业界等各行各业59位华人,以此诠释中国新的国家形象。
它每小时播放15次,一天播放300次,每天有170万人经过时报广场可以看到它,4此举4《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檀有志自《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国家公关时代。
传统“品牌”稳发展公共外交是一种针对他国公民进行的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善对开展国的亲善感,立足本国优势文化,紧扣特色是其内在要求。
中国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沉淀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瑰丽而神秘,不仅是整个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对广大海外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高,海外也出现学习汉语文化的需求。
中国一直立足于向海外推广汉语教学的工作,加强对中国古代先哲深邃的普世价值观念的宣传,让广大西方民众更好的感受古老东方文化的传奇魅力,增进中西方人民的互信和了解。
“孔子学院”现已是中国进行海外公共外交的一个成熟品牌,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10年度报告显示,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一直到2011年底,全球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余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81所。
2011年一年时间里,美国孔子学院共开设汉语课程6127班次,注册学生近16万,5全球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
孔子学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
作为中国公共外交重要的传统品牌,孔子学院在稳步向前发展,形式和内容不断的改革创新,足迹深入更广泛地区,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配合着孔子学院的深入开展,国家汉办还举办了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给各国学习中文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平台,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的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到目前为止,汉语桥已举办了十一届,2012年的主题就是“我的中国梦”。
汉语桥中文比赛,环节设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深入生活,可观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比赛调动了各国青年学习汉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世界对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
孔子学院与汉语桥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推动汉语教学。
重大活动展风采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奥运会之前,5月汶川爆发超级大地震,伤亡损失惨重。
中国政府顶住压力,秉持公开透明原则在全国积极有序开展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活动,向外国记者开放灾区现场,及时更新救灾动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自信、坦诚的中国,彰显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
8月,中国政府抓住机会,开展了“奥运模式”的公共外交。
中国给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将击缶、四大发明、书法长卷等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标志予以展现,精彩绝伦,气势恢宏,深受感染,让世界为之震撼。
在奥运会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我们把中国特色做到了极致,这场无法复制的盛会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展示了中国博大深邃的大国形象。
2010年11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又是一次中国借助重大的活动提升国际形象的佳例。
2010年5月,中国又迎来了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又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世博外交”。
如果说奥运会是对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展现,那3期5《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吴勇毅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么世博便是对中国城市现代化成果的一次博览。
世博会荟萃了世界经济、社会、科技、人文领域最新成果,是一场享受现代化成果的盛宴。
全世界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息了上海世博会,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展览,数以万计观众参观。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一次难得机会,为地方的向外传播搭建了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许多外国友人专程前往,中国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与深切交流,展现出中国年轻活力的精神风貌。
文化互动促友谊公共外交是以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让世界更好的了解本国,其开展渠道、方式也是多样的。
海外华人遍及世界各地,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身体内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儿女。
而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全家老小共聚一堂,祈福来年,热闹非凡。
它已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大海外华人中亦有重大影响力。
2003-2005年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让广大法国市民有机会能切身感受到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包饺子、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观看舞龙武师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精彩纷呈,一片祥和喜悦的浓厚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