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概述(ppt 48页)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概述(ppt 48页)

药材包装前,质量检验部门应对每批 药材按国家规定或常规标准检验。
项目至少包括药材性状与鉴别杂质、 水分、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指 标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应 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不合格的中药 材不得出场和销售
8.人员和设备
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技术负责 人应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和药材生 产实践经验
第五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
我国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 基础和先决条件
中药标准化包括药材标准化,饮片标 准化和中成药标准化。其中药材的标准化 是基础,没有中药材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有 饮片及中成药的标准化,中药材的标准化 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
鲜用药材采用冷藏、砂藏、罐贮 生物保鲜等适宜保鲜方法,尽可能不 用保鲜剂和防腐剂。对地道药材应按 传统方法加工。如有改动,应提供充 分试验数据
6.包装、运输与贮藏
GAP对包装操作、包装材料、包装 记录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对药材批 量运输、药材仓库应具备的设施和条 件也提出了要求
7.质量管理
生产企业应设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其 主要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5.采收与初加工
野生或半野生药用动植物采集,应 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即不危害生 态环境,可持续生产(采收)的最大产量。 有计划进行野生抚育、轮采与封育,确定 适宜采收期、采收年限和采收方法
采收机械、器具应保持清洁,无污 染
药用部分采收后,应经拣选、清洗 切制或修整等加工,需干燥的应采用适宜 办法和技术迅速干燥
如丸剂,古人云:“丸者,缓也”。 将某些含毒性的药物制成蜜丸,糊丸等 剂型,使其缓效,可避免中毒,且减少 对胃肠道的刺激。如用于攻逐冷积的三 物备急丸之所以选择蜜丸剂型,就因其 含峻泻药巴豆霜。而像水银之类大毒药 物,则宜制成丹剂,以降低其毒性而增 强其疗效
3)保效
保持药物固有功效
如中医“急救三宝”的安宫牛 黄丸,局方至宝丹和紫雪丹,前二 者皆是蜜丸剂型,在组方用药上都 以具有浓厚香气、开窍醒神作用的 药物为主,如麝香、安息香等。这 类药物多易挥发散失而使疗效降低, 惟有制成蜜丸,才宜于保存以利救 急之用
在长期留样观察中成药稳定性的基础上, 引用化学动力学,借鉴合成药品预测有效期的经 验,对中药制剂也同样探索
一般将某药物在常温下(25℃分解10%所 需时间,称该药有效期t2.5℃0.9)
对中成药以其主要有效成份为分析指标, 确定刚生产批号该成份的含量为基数,测该成 份在不同温度多个时间点的含量,对数据进行 数学处理,从而预测该药品t2.5℃0.9 ,结合 留样观察结果,确定其有效期
二、GAP主要内容介绍
1.产地生态环境
要求中药材生产企业按中药材产地 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如空气、土壤、灌 溉水、动物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药用动物养殖企业应满足动物种群对生态 因子的需求及与生活、繁殖相适应的条件
2.种质和繁殖材料
对生产中药材采用的物种的种名、亚 种、变种或品种应准确鉴定和审核
标准TE图谱
为现代中药鉴定法之一,系将每一地道药 材的几种特征元素含量,按比例绘成图谱,以作 为直观鉴定药材的依据
用它和要鉴别的未知药材的TE图谱比较, 可确定未知药材的种名是否地道,甚至药材的产 地也可确定。它克服了传统鉴定法的弊端,对切 碎的药材磨成粉甚至烧成灰的药材亦同样可鉴别
3.进行中药中成药有效期的研究
加强质控和质控研究刻不容缓
1. 重视中药成分中氨基酸的研究
一些常用滋补药,如党参、当归、鹿 茸、冬虫夏草、草苁、九节菖蒲、六味地 黄丸都含丰富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 量颇高,提示开发中药生产时应重视氨基 酸的作用,特别是对地道药材,古方、经 典方氨基酸的分析研究。亦可借氨基酸分 析来鉴别这些药材和制剂的真伪
中药临床应用多数进行加工炮制, 其炮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效果
现阶段应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其炮制原理, 进行比较实验,制定出科学的加工炮制方 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药材
有研究报道蝉蜕头足部分与身有相 同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改变其传统的 将头足除去的炮制方法,不仅省工省时, 且节约药源
按疾病选用剂型包括下述3种情况
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剂型
对一般能吞咽、病情允许的患者来说,口 服汤剂等治疗是常见的。但对中暑昏迷患者, 可选丹剂,将药物吹入病人鼻腔,以收芳香开 窍之功;或以痧药置其舌下,通过舌下粘膜吸 收而使药物迅速生效
一、GAP基本概况(一ຫໍສະໝຸດ 制订GAP意义1.企业的需要
生产、经营企业为获得来源稳定、 质量高、农药残留少的中药材,强烈要求 在产地建立中药材基地,使中药材生产企 业有章可循
2.实现中药有效监督管理的需要
实施GAP,把中药材生产正式纳入药 品监管体系,为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中药有 效监管提供法律保证
(二)GAP起草原则
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注重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如生产技术和管理方 法,也注重地道药材和传统的栽培技术、加工方法; 允许施用农家肥,但强调应充分腐熟达到无害化卫 生标准。而欧共体禁用人的排泄物作肥料
(三)GAP框架
GAP内容涵盖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 是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 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生产中药材(含植物 药及动物药)的全过程
中药、中成药质量低、标准落后, 最根本原因是缺乏手段
近百年来,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远 远落后于西方,如光学落后,就无法进 行组织学的检测;化学落后,就无法测 定有效成份;电子学落后,就谈不上仪 器分析
长期以来,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 制只能靠感官检查,中成药质量控制 只能靠传统工艺,这是残酷的历史现 实
根据药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 规律及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况,适时合 理灌溉和排水
根据生长发育特性和不同药用部位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顶、摘蕾、整枝、 修剪、覆盖遮荫,调控植株生长发育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措 施,必须施用农药时,采用最小有效剂量 并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其 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4.60钴幅照在中药中成药生产在的应用
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5.加强中药中成药的养护保管工作
对药品质量有关系密切
中医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与设想
1.按祖国医学理论研究和发展
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 理论是整理提高中药临床药学的基本依 据
中药用于临床主要以上述理论说明 其药物作用机理,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但中药理论由于受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 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因此 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研究、整 理、提高
2.开展临床制剂研究
近年中药新剂型大量涌现,品种不断增多 同时中药加西药的成方制剂日益增多,中药临 床药学工作者有责任密切关注其临床效应,进 一步作出正确评价,为临床提供最佳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探讨
《神农本草经》云,“药性有宜丸者,有 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并随药性,不 得违越”
药物有不同性能,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 型,为的是扬其长而避其短,以获取更佳疗效
常见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 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 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为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 充分发挥功用,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1)根据药物特性选制剂型
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性质差别说很 大。因此,在剂型制作上惟有从实际出发,在 充分把握各种药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制作不同 的药物剂型,以适应临床治病的需要
按药物特性选制剂型包括扬长、避短,保 效三类情况
1)扬长
通过合理剂型的选制,使药物有效成 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如动物中的骨、角、皮、甲类、质地 坚实,短时煎不易煎出其有效成份,磨粉 服用又不易被机体吸收,若制成胶剂,便 有利吸收,能使其药效充分发挥出来
2)避短
通过剂型选择来消除或缓解某些药 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要求原始记录、生产计划及执行情况 合同及协议书均应存档,至少保存5年
10.规范用语解释
GAP对中药材、中药材生产企业、最 大持续产量、地道药材、种子、菌种和繁 殖材料、病虫害综合防治、半野生药用动 植物等所用术语均进行了解释
中药质量管理
中药是天然药物。种养、采集、加 工炮制、制剂方法不同,质量差异甚大
近年来,通过我国药学工作者的 努力,现代科学手段不断引进,在中 药材方面有5000种左右的中药材有了 学名;约500种以上的天然药物有了化 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的基础资料
在中成药方面,以定性为基础的化学 检测和薄层分析较多应用于新品种标准 的制定。红外、紫外、质谱、原子光谱 等仪器已逐渐用于中成药的研制和质量 检验
(2)根据疾病特点择用剂型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要形式,它适 应多种多样的临床需要。疾病有虚实, 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以争取临床治 病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急性病宜用 汤剂、散剂、注射等速效性剂型;慢性 病宜用蜜丸、膏剂等缓效而带滋补性剂 型,消化不良则以针剂收效更好等
从事加工包装、检验的人员应定期健 康检查,患传染病、皮肤病、外伤等疾病 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材工作。从事中药材 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定期培训与考核
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生产和检验用 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其适用范围 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的要求,有明 显状态标志,并定期校验
9.文件管理
生产企业应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 标准操作规程。对每种中药材的生产全过 程均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图片、图像
药材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而形成 的
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药用动植物的不同种质、不同生态 环境、不同栽培和养殖技术、采收、加 工方法
我国中药材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①种质不清
②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