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茶与茶艺PPT
茶与茶艺
陆羽:《茶经》简介 茶圣陆羽原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 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就;十之图。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 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 》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自传中则 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 吃。”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 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 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 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 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公元756年,陆羽时年24岁,与友人到各大茶区考察,观察和学习 茶农的经验和方法; 公元760年,陆羽回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 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公元765年,陆羽根据32州、郡的实际考察资料及数年来的研究成 果,完成《茶经》初稿。 公元780年,陆羽在朋友帮助下,呕心沥血数十载,完成《茶经》 著述,并正式刻印。(整本《茶经》共用时二十七年。)
龙 井
碧螺春
(3)红茶:全发酵茶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4)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功夫红茶
小种红茶
红碎茶
武夷大红袍
凤凰单丛
铁观音
(5)白茶:轻微发酵茶。银针白毫、寿眉 、白牡丹。
(6)黄茶:发酵茶。绿茶中添加闷黄工艺。君山银针、霍
山黄芽 (7)黑茶:非酶性后发酵茶。普洱茶
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 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 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 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4.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边茶贸易、 征收茶税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和外交手 段。 茶叶经济中心南移,建安建立官焙、龙焙生产贡 茶。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完善。福 建建州的北苑贡茶生产的龙团凤饼成为这一时期 茶艺的主流。点茶技艺颇为盛行,建州的黑釉盏 闻名天下。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 和范仲淹《斗茶歌》分别记录了斗茶的情形和过 程,反映了人们对斗茶的喜爱。 茶马交易和仍然对边疆地区的安定和民族交流起 到积极作用,也成为茶叶经济的重要力量。 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制茶技艺不断提高, 茶具也进入到全新领域。黑釉茶具备受推崇。
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 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 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 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 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 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 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 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 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 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 珠玑满斗归。”
茶俗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 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 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 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 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 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四、茶文化的特性
1 )历史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区性 5)国际性
五、茶文化的功用
1)社会功能:“酒助武魂,茶养文韬”,物质和精神 2)现代作用: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六、各民族茶文化
南方:绿茶
2.萌芽时期:茶被当作一种文明健康的饮料,饮 茶的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大约是在秦统一中国之 后。那时茶叶原产地之一的巴蜀地区(今四川一 带)的饮茶习俗开始传至中原,饮茶之风逐渐兴 起。这种传播和兴起,是从南向北逐渐递进。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巴 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周天子。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茶以食用、药用居多。《说 文解字》:“荼,苦荼也。”“茗,荼芽也。” 东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 志。”《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当时采茶、制茶和煮茶 的情形。晋 杜育《荈赋》及左思《娇女诗》生 动描绘了茶叶制作和品饮。
3.发展兴盛时期: 唐代茶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茶已经成为 重要的社会消费品,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形成唐 代特有的文化生活——茶艺。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 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 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茶经》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在采 茶、制茶、煮茶、茶具、选水、茶史等方面取得成 就。为后人研究茶艺、茶文化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张又新《煎茶水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评水的著作。 文人雅士纷纷推动茶艺的完善与发展。 李白、 卢仝 、白居易、刘贞亮等在茶诗、文学方面贡献 突出。 晚唐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政府建立茶榷制度, 开始征收茶税。茶马互市。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 位不断提高。
银针白毫
寿眉
白牡丹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八)再加工茶类:
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等
2、鉴别新茶与旧茶
色泽
新茶 绿茶:青翠嫩绿 红茶:乌润 绿茶:枯灰黄绿 红茶:灰褐
滋味
淳厚、鲜爽
香气
清香
旧茶
淡薄、“滞钝”
低浊
3、茶叶的贮藏:
1)原理:茶叶品质的变化主要有四种 (1)后熟:茶叶经过贮藏的氧化作用使之滋味由新茶的“生香”变为 醇和。后熟作用使茶叶品质达到最优,之后便开始下降。 (2)陈化:当茶叶品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茶叶色泽变暗,滋味变平 和失去新鲜感,带有“陈”味。但是,例如普洱茶、六堡茶等其品质“越 陈越好”。 (3)吸潮:因茶叶表面极易着生微生物,特别是霉菌,微生物在代谢 过程中使茶叶产生霉味,茶叶的吸湿性又使茶叶容易受潮而品质下降。 (4)串味:茶叶在储运过程中吸附易味而变质。
度大约红茶 95%发酵,黄茶 85%发酵,黑茶 80%发酵,乌龙茶 60~70%发
酵,包种茶 30~40%发酵,青茶 15~20%发酵,白茶约 5~10%发酵,绿茶 完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来作简 单分类。
(2)绿茶:不发酵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按干燥和杀青的不同分为 : 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 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 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 ,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5.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茶艺大集成时期。宋末民间开始 出现散茶。明朝散茶正式大量生产取代了团茶、 饼茶。蒸青工艺被炒青替代,炒青绿茶、黄茶、 白茶、黑茶、乌龙茶、红茶基本茶类逐步完善。 制茶、品茶理论也有很大发展。许次纾《茶疏》、 张源《茶录》、田艺衡《煮泉小品》、朱权《茶 普》陆廷灿《续茶经》、刘源长《茶史》等推动 了茶艺进步与发展。 明代开始饮茶方式开始改变,带动了茶具的变革, 白瓷、青花瓷仍占主流地位,制瓷工艺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随着乌龙茶的出现,紫砂茶具广受 欢迎。茶艺与文人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茶馆 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中国茶具、茶叶通过对外贸 易大量传播到海外。中国茶艺对世界各国饮茶习 俗产生深远影响。 6.衰退时期:近代茶艺衰退,直到20世纪70年代 开始复苏。(台湾娄子匡提出茶艺)
茶与茶艺
第一节 茶艺与茶道知识
内容提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外饮茶风俗以及茶艺的基础知识
茶的礼仪与品茗环境 茶器具的选配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泡茶技艺源自绿茶的冲泡 乌龙茶的冲泡第八节
第九节
红茶的冲泡
调和茶和花茶的冲泡
尾记:茶与人的健康
第一节:茶艺与茶道知识
思考: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 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 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 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 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 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 、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