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胡、阿炳及《二泉映月》

二胡、阿炳及《二泉映月》

二胡、阿炳及《二泉映月》
乐器简介之二胡
二胡由拉弦类乐器胡琴发展而 来,起源于唐代,最早叫稽琴及 奚琴,又曾被称为胡琴或南胡。
琴筒呈六角形或圆形,蒙上 蛇皮。马尾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 流传之广非其它乐器可比。音色 优美、表现力强,是我国主要的 拉弦乐器之一,在独奏、民族器 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 方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 要地位。
北宋陈旸《乐书》中载:“奚琴本胡乐也,出 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 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该乐书所载乐 器,多为唐人传物,所载拉弦乐器奚琴的特点是竹 杆、竹珍、竹筒;二弦,系于琴轸的大头处;没有 千斤,用一竹片夹于二弦间拉奏。当时,又有嵇琴 之称(与孟浩然诗吻合。之所以将奚琴改称为嵇琴
❖ 明朗朴素的形式美 简洁朴素,和谐均衡
❖ 深刻的内涵美 内涵深邃,情真意切
唐 代 雕 塑 中 拉 奏 胡 琴 的 乐 师
北宋陈旸《乐书》中奚琴图文记载
阿炳其人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 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 清和擅长演奏各种民间 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三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 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 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 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 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 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 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 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 有六首作品等得以保存,但成为中国民族的瑰宝。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国 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出版。
创作基础:
❖ 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双主题变奏、 鱼咬尾手法等)
❖ 鲜活的民间音乐素材(大量借用锡 剧簧调、评弹、民歌素材)
❖ 对苦难的深刻理解
❖ 长期艰苦的音乐实践(毕生经历汇 成一曲)
乐段A乐谱
《二泉》与锡剧簧调音调之对比:
主要艺术特色:
❖ 含意隽永的标题美 曲如其名,相得益彰
❖ 婉转苍凉的旋律美 苍劲曲折,典雅秀美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时 期
十分贫困
主要传世作品:
❖ 二胡曲(3首)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 琵琶曲( 3首) 《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的产生过程:
❖ 时间: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30分 ❖ 地点:无锡三圣阁 ❖ 主要人物:
阿炳、杨荫浏、黎松寿、曹安和等 ❖ 事件:一次偶然的练习、一次充满遗憾的录
音、一首影响世界音乐史的乐曲
阿炳录音时所使用的录音机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之总体评价: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 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 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 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 “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 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 的憧憬。此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 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 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 风格。
二胡的历史
我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公 元689—740)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有:“引竹 嵇琴入,花邀戴客过。”的诗句,说明唐代已有拉 弦乐器存在。日本《拾芥抄》中引《乐器名物》有 这样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 天庆九年四月定。”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正值 我国五代时期,此时奚琴已传入日本,可见奚琴早 在唐代已在我国流传。
据《晋书·嵇康传》所载;“嵇康本来姓奚,后居 嵇山之侧,因改姓嵇。‘奚’字多有奴仆之意,又 以名不雅似,故宋人多用‘嵇琴’之名,”此文可 以说明嵇琴即奚琴。
南宋时期,已有马尾胡琴的记载。如沈括(公元 103l-1095)《梦溪笔谈》卷五之《凯旋》“诗: “马尾胡琴随汉车,琴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 中雁,归雁如今不见书。”补笔谈卷一又载:“熙 宁中,宫宴。教仿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 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 弦嵇琴格’。”可见当时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 元代蒙古族在祭祀时,以及军队里面也都使用了二 弦琴,如《马哥勃罗游记》中载有公元1268年蒙古 军队在打仗之前,“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 极其好听。”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A1 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 充,激动有力并形象地用颤弓奏法描写二泉的 泉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令人神往 。第二变 奏A2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 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 第三变奏A3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备。 第四变奏A4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 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第五变奏A5是 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 之感,并在结束全曲前表现出作者的犹豫和憧 憬,似乎在说今后的生活是否会变得好一些呢?
阿炳一生唯 一的一张照片用于日本ຫໍສະໝຸດ 人发的良民证贝多芬与阿炳之比较
贝多芬
阿炳
残疾状况 26岁开始耳聋
21岁开始失明
代表作 《命运交响曲》等 《二泉映月》等
生卒年代 (1770-1827) 57岁 (1893-1950) 57岁
家庭背景 时代背景
经济状况
音乐世家
狂飚运动, 法国大革命 比较贫困
音乐家庭
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出语 便是断肠声” 。
接下来便是音乐的主题A,主题A分为两部 分,其中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 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 心情 。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 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 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 服的个性 。
《二泉映月》的传播及影响
❖ 空前绝后的音乐会 ❖ 天津广播电台的保留曲目 ❖ 一个月办完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手续 ❖ “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 每个二胡演奏者的必修课 ❖ 专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 全世界乐迷的心里话
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用双主题变奏手法(引子+A+A1+
A2+A3+A4+A5)写作的作品。
二胡的三种起源:
❖ 中原说:
又名“轧筝”,从古筝演变而来,用竹片在 筝弦上拉奏发声。
❖ 西域说:
又名“奚琴”,魏晋时称西域人为奚人,北 宋陈旸《乐书》中载:“奚琴本胡乐也,出 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 调和说:
”轧筝”“奚琴”虽非一源,长期发展中, 相互调和,互相借鉴,终于形成今天的胡琴 家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