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微腐败”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近年来,X区不断加大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层腐败问题时有发生,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已成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工作重点。
如何及时掌握“微腐败”新动向,采取措施防止“微腐败”现象蔓延滋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区纪委对基层“微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分析,着力找准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微腐败”的情况分析X年,X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12起,处理26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8人,移送司法1人。
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扶贫领域违纪问题79起,查处96人,党纪政务处分34人;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违纪问题111起,查处125人,党纪政务处分83人;惠农领域违纪问题17起,查处35人,党纪政务处分29人;其他问题5起,查处6人,党纪政务处分2人。
从数字统计情况看,三资管理领域问题与扶贫领域是当前“微腐败”问题的“重灾区”,分别占到全部案件数的52%和38%以上,合起来超过了全部案件数量的90%;其次,从镇街道案件数量上看,前五名中,既有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普集、刁镇,也有相对经济欠发达的垛庄、文祖。
从数据看,单纯以经济发达程度来片面认定“微腐败”问题发生的风险是行不通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镇街道所辖贫困村,扶贫资金监管已成为需要关注的焦点。
从“微腐败”形式方面,通过今年以来全区问题案例,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优亲厚友。
其表现就是落实党的低保、扶贫、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时优先考虑自己的近亲属。
例如X街道X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违规将其父亲***、岳母***上报为贫困户,使二人享受扶贫收益,并为***进行危房改造的案例。
二是吃拿卡要。
在为群众办事时,让办事者先宴请村两委成员或找各种理由先让办事者拿出一定的钱物给自己。
例如,X街道北邓村***、***等接受服务对象承包户宴请,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三是虚报冒领。
在上报农村低保户、危房改造户、救灾救济款时将不符合条件的违规上报或虚报户数及人口数,冒领国家财政资金。
例如X镇北张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村民鲁某某的名义申报危房改造,实际将名额给了村民张某某,并将修房后剩余款项用于村集体事项支出。
四是截留私分。
不足额发放国家应该发放给群众的补助资金,任意克扣,用于自己的日常支出,或是巧立各种名目为自己发放津补贴。
例如文祖街道东田广村将本应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西城投资扶贫项目60%收益款,违规用于光伏发电厂维修,支付报刊费、办公费等村集体日常支出事项。
五是借机敛财。
借婚丧嫁娶、乔迁履新、升学就业、逢年过节收受礼金。
例如X区畜牧兽医局辛寨畜牧兽医站站长***利用女儿升学机会,收受同事、服务对象养殖户“份子钱”的问题。
六是违法乱纪。
党纪国法抛于脑后,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法,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自己就是“土皇帝”。
例如,埠村街道埠东村党支部书记张百财、村委会主任**违纪案中,重大问题的决定均由二人为首的少数人拍板说了算,无视相关法律规定,村民无法参与决策,久而久之,导致腐败问题的滋生。
二、农村“微腐败”原因分析农村基层干部的产生“微腐败”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因分析部分村干部自身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偏低。
不少村干部缺乏对农村政策的全面认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对农村的发展趋势,市场信息理解存在着许多偏差,没有深刻理解“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原则,对中央的一些规定没有很好的落实出来,政治思想理念的薄弱,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微腐现象存出不穷的原因。
数据显示,X年以来,X区“农村微腐败”问题共176起,其中涉及相关当事人213人,仅有11名村干部达到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4.5%左右。
其余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为117人,占到总人数的54.9%以上。
从上述数据看,村两委“微腐败”问题受处分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容乐观。
二是少数村干部权力观念歪曲。
有的不能秉公用权,认为“天高皇帝远”,“我的地盘我作主”,搞“一言堂”,村里大事小事一个人说了算,为政不廉、分配不公、公示不明、优亲厚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为官动机本身不纯,把当干部作为谋财之路,把集体财产视为自己的私家财产,以权敛财,损公肥私;有的法纪意识、制度意识、规矩意识淡薄,没有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有制度不执行、不落实,对纪律不知敬畏,不收敛、不知止,我行我素,甚至顶风违纪。
个别镇街干部责任意识不强。
镇街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承担主体责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思想上不重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敢落实责任。
一些农村问题很棘手、很复杂,个别领导不愿直面问题,遇到问题总是拖着,“小车不倒继着推”,直到积重难返,群众大量上访才去管,致使干群之间、群众之间关系紧张,严重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二是不愿落实责任。
有的镇街道领导干部认为在乡镇工作,修条路、盖个楼、引个企业、搞个工程这才是干工作,农村的事看不见、摸不着,既琐碎又麻烦,还看不出政绩,没有必要去浪费过多的精力;三是不想落实责任。
一些干部特别是纪检干部害怕得罪人,认为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费力不讨好,村干部都是熟人,得罪了他们不值当的,既会丢选票,也不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四是不主动落实责任。
少数镇街道干部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混为一谈,认识不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镇纪委的事,具体由他们负责,和自身无关,没有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
(二)外因分析党风廉政教育不够。
农村基层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的认识上具有片面性,片面地把党风廉政建设理解成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一些村居很少进行廉政宣传活动,对廉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便有廉政教育活动,也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方式单一,内容方面没有很好的创新,没有推陈出新,只会做做表面工作,其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起不到应有之效。
制度落实不到位。
2015年以来,我区积极打造以《村权运行36条》为核心的农廉“1+7”体系,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已经非常健全,但在一些村未能很好的落实,该民主的不民主(如重大事项不严格落实五步议事法),该公开的不公开(如财务不公开或公开效果不好),该监督的不监督(如部分镇街只对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审核,对是否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去审核把关),只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
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多人管钱管物,会计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仍然存在。
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对村级事务关镇街道和职能部门承担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但在具体工作中,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的问题突出。
如很多镇街,在对村账进行审查把关时,只对单据是否符合账务处理进行把关,但对是否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否履行民主决策程序、是否履行招投标手续等方面却无人过问。
追责问责不到位。
在查办农村违纪违法案件时,各级纪委更多的是重视对违纪当事人的调查处理,但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责任的追责问责还不够,没有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三.探究针对农村“微腐败”的相关的对策(一)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的党纪法规意识。
建立例行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学习制度,通过定期学习,帮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强化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意识,遵守严格法律法规、党纪党规及相关制度规定,始终心存戒惧,知法懂法守法,坚守纪律“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政策宣讲,教育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弄懂、吃透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二)严格程序,确保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程序正确结果未必正确,程序错误结果必须错误。
在这方面,很多同志是有深刻教训的。
因此,必须严格遵循“五步议事法”,落实好惠民政策各项制度,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警惕防范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村干部要把《村权运行36条》作为“座右铭”,当成一把“尺子”,严格落实各项程序和规定要求,该公开的公开、该民主的民主、该审批的审批、该招标的招标,把落实权力运行规则作为工作常态。
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把《村权运行36条》作为衡量村两委工作的一把尺子,定期组织开展对照监督检查;将村权运行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年度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接受全体党员、广大村民的监督。
(三)作风民主,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要进一步做好“三务”公开工作,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村务公开网站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全方位了解党务、村务、财务的有关情况。
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全程监督的职责,要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监督工作:一要监督工作决策情况,即监督村“两委”遇到重大事项是否按“三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决策。
二要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即监督村“两委”决定的事情,村干部是否遵照执行。
三要监督村干部效能作风问题,即监督村“两委”及其成员的工作效能和作风建设情况。
四要监督财务情况和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村委会每一笔支出必须要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经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后方能报销。
(四)强化问责,大力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区纪委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督促镇街道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按照农廉“1+7”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定期开展业务内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区纪委。
同时,全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问责一批对“微腐败”问题整治不力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典型案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切实发挥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