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介绍之澳门历史城区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2年7月,共有4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下面,我要介绍的就是属于这27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澳门历史城区。
一、澳门历史城区的遗产类型、列入时间、符合标准及遗产地概述首先,澳门历史城区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澳门历史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位于澳门,是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其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
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005年7月15日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2005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敎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敎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敎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以及同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7个广场空间。
其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
作为中国的底31项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C)的具体世界遗产评定准则,符合当中的4项登录标准分别是第ⅱ、ⅲ、ⅳ和ⅵ条,具体内容如下:1.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2.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3.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4.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那作为第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是如何申报上的呢?早在澳葡政府时期,将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但自从澳门回归中国管治,申报便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
2001年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三名专家到澳门协助文化局制订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书的初步文本,并就相关申请程序和配套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澳门行政长官代表、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于同年7月23日,主持了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动仪式,宣布中国将于200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其中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澳门历史建筑”。
正如崔世安所表述:“申报名单中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澳门纪念物,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汇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明证,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形象生动的中西艺术史。
”其后,澳门文化局推出《全澳文化遗产推广计划》、《澳门文物建筑展》、澳门文物大使、文物小记者和文物旅游路线设计比赛等连串活动,提高市民对文物认识、保护意识和归属感。
除此之外,各地的专家都曾到澳门访问,当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Bernd von Droste教授、前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单霁翔等。
到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举行会议时,“澳门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2005年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将会在第29届世界遗产会议上被审议。
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05年7月15日的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获得一致的决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张学忠随即跑到新闻中心,兴奋通知在场的中国记者:“这是最快的一次表决过程,澳门审议前后只用了10分钟,不仅在本次会议,在以前的会议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
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澳门历史城区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这些遗产并未因应发展的规划而遭受破坏,反而在前人的保护下,使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形成本澳独树一帜的文化氛围。
中国人及葡萄牙人更在这里合力营造共同的社区生活,除了展示建筑艺术特式外,还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融和、尊重。
二、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一)、历史价值: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
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二)、多元交融:16 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
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
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辟建坟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类文化活动。
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
随著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
事实上,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三)、宗教特色: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
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
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
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到19 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
比如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
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
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
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
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部分主要景点介绍1、大三巴牌坊:澳门拥有众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圣保罗教堂建造时代最久远、最著名,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三巴”。
圣保罗教堂建于1637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
该景点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迹,也是澳门的名胜。
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形起台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见证了澳门的历史。
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现在的前壁部分。
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碑坊”。
2、港务局大楼:(旧称嚤啰兵营或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妈阁山边,现为政府部门之办公大楼。
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群之一。
港务局大楼于1874年建成,初作为在澳门印度当警察之营地。
1905年,改为澳门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
随港务的发展,今日的港务局大楼已不足以应付澳门港务局的需要。
澳门港务局的办公室已搬至林茂塘的海港楼,港务局大楼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出。
建筑特色:港务局大楼由意大利人卡苏索(Cassuto)所设计。
港务局大楼高两层,其外墙柱窗是穆斯林式穹顶,配合通花围栅,具阿拉伯建筑之风格。
3、妈阁庙: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
整座庙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观音阁4座主要建筑。
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由居民集资,于1875年开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