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

姓名:顾光科学号:班级:工管实验班
文献综述
一、前言
利率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它包括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票据市场利率、证券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等等。

世界上的利率管理体制有三种:、市场型,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水平;、限制型,由货币当局限定利率的上下限,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在上下限的范围内决定利率水平;、管制型,完全由货币当局来决定利率水平。

从广义上来说,管制型利率体制的概念有时包括了上述的管制型和限制型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其基本含义如下:第一,利率水平由市场决定;第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第三,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自主决定资金交易对象、规模、价格、期限和融资条件。

世纪,世界各国曾经掀起一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热潮,成功国家不少,而失败的国家则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这些都是对理论的实践。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中,有的是在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理论,如弗里德曼、凯恩斯的理论;有的是对发展中国家研究的成果,如著名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另外,现在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又有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但往往从动态或静态角度研究不同利率制度下的效率问题,没有涉及具体国家经济制度环境的具体研究,不能解决具体国家利率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问题。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制度变迁的有关理论中汲取营养,才能理解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逻辑。

二、国外利率自由化的研究
国外理论背景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种学说是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理论成立的隐含假设是成熟市场经济环境。

而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是中间过渡的状态,意味着资源配置形式的高度不稳定,市场分割、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主体对一些市场信号的不敏感等问题,使得模型中涉及的资本和商品的价格
变化(即利率和物价变化),不一定导出理论模型中描述的数量变化,中国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按照这两种学说所描述的那样运作。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
()凯恩斯利率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是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变量。

利率高低对于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作用的机制是:利率由对货币的供求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导致利率变动,利率变动改变投资和消费的成本,改变储蓄的报酬,进而影响总支出,最后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

凯恩斯把经济的萧条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利率是连接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纽带,因而利率可用作启动经济的杠杆。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效应为: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水平下降→投资水平上升,消费水平上升→总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复苏
()货币学派的利率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并非如凯恩斯所认为的那样: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货币减少时利率上升。

他们认为这只有在短期分析中是正确的,但在长期分析中则并不对。

因为:
()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使降低了的利率回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存在与价格上涨形成合力推动利率的进一步上扬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年,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大约同一年先后出版的两部著作中,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模型。

虽然他们论述的角度和问题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讲却得出了颇为近似的结论: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行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他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而且程度很深。

金融抑制两个基本特征是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有选择的信贷分配。

政府管制的过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导致低水平储蓄和过高的资金需求,这种供求矛盾又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如强制储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