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

结果 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 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 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 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 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 :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作用: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问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题 讨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渡江作战兵力: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 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课 文
导语:(第1、2两句)渡江概况 战线(渡江区域) (从三个方 战况:冲破敌
议论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 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
再打了、泄气
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 写?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 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 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 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顽强,为了强调所 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突破
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越过 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2、注意导语的概括 性和准确性。
3、要简洁明了,字
数在300左右。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 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 扫清字词障碍。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 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 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 在的写法为佳。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 样写说明了什么?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 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 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悍然 ——蛮横的样子。
什么是新闻?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
形象的表明共产党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扩大了根据地,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级 里某人、某事或某

项活动,或发生在 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1、拟出恰当 的标题。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自古以来,南阳就是战略要地。通过阅读这
一则新闻,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 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走上了节节 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 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 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 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和 到达两层意思,而且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而且 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嘲讽汤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的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且与上一句重复。
……填然空在题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方 式 以 记 叙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为 主

素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 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②根我,们而在且所枝有叶江茂淮盛河了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 21日17时-
-安庆
-22日22时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 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把握新闻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 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 认识水平。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不能删去 交代 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 和 时间 。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 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 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 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 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è ) 芜湖( wú )
荻港( dí ) 溃退( kuì )
毛泽东
背景链接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 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 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 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 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 和新闻述评四类。
相关主题